《理想》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预期效果
1. 应获取的知识
初步了解比喻、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
2. 应发展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旨。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3. 应培养的情感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二、设计要旨
⒈ 课标解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课标对朗读的重视,随着朗读训练的进行,可以适当地穿插朗读知识的渗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强调阅读要有自己的体会,因此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并注意控制讨论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效率。
2.课文分析
《理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具有总起的性质。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理想,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3.学情认识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4.教法介绍
教法一:朗读教学法。以朗读为主,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不仅要求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法二:分析结构法。通过听录音或范读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的提问分析诗歌结构,来带出对诗歌的研讨、赏析。
三、实施步骤
⒈ 课前准备
⑴准备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⑵选择有关理想主题的诗歌,作好补充的准备。
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理想。
⒉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⒊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