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一模块《向青春举杯》教参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向青春举杯
一、专题解说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每个人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十六七岁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在这里汇成了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处在青少年阶段的高一学生,应该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
语文学习正是青少年实现精神发育的路径,只要学生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对话,去感悟,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本专题在设计上强调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中外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悟人生”选择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设计未来”从未来层面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进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青春成长中,需要有陪伴自己成长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积累与运用”安排寻找青春经典的课外阅读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尽早拥有一本或一组“青春经典”,从而为自己的青春生命添加“智慧软件”。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生涯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4、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5、学生能够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尝试过诗歌写作实践。
6、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了一本课外读物。
其中前三项为教学重点。
三、专题内容解析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究竟应该有谁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先看词的上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作者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意思是:在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寒秋,指深秋有寒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为下面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大意是:从江边遥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都染上了红色;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许多船只争着在水上行驶。雄鹰展翅搏击长空,迅猛矫健;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一个“问”字,则引发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盛衰荣辱应该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大意是: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上阕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再看词的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是诗人由独自故地重游自然勾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大意是:曾经带着许多的革命伴侣来到这里游览,回想从前,度过了很多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恰”字,起到了统领作用。大意是:那时候,同学(这里指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好友)正当年轻,风采才华正当旺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着江山,评论国家大事,写作慷慨激昂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大意是:还记得吗,到水流的中央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快行驶的船只。
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作者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词在语言运用上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致青年公民》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经这样的铺垫后,第3节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在这里,诗人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我们的时代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充满了激情、新生,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斗争这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