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50字。
愿春雨伴随孩子成长
——对新课程人文性的理解和实践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中学 高玲
语文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从最初的“基础工具”到“交际工具”,到“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2001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对语文课程性质阐述的轨迹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在不断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句一线教师,面对一个个独特的,独立的人,怎样结合教材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最终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思考和认真钻研的问题。
过去的语文教学,总显得有些不尽人意,要么为应试而肢解文章,忽略了文章本身的血肉;要么为文章中所谓的“伟大思想”,忽略了文章语言的美感,逐末舍本,得不偿失。几年前的语言大批判,就有人提出了“救救孩子”、“语文教学贻误苍生”的让我们语文教师既不服气又深感汗颜的呼吁和观点。确实,我们有些教师,只注重语文工具性,忽略了语文的主观感情色彩,教学方法老套、专制,让学生为应试而读写、背诵,为应试而强调语文技巧,为应试而设计训练内容,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应试的机器,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庸才,每一个当教师的,谁希望见到这样的结果?
人本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由“管理者——教师——学生”组成的一个互相支撑的人的结构系统,它的起点和归宿始终是人为和为人。动力和活力来源与此,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此。学校的一切硬件设施都是为人所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调动人的主观积极性,促成人的发展。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纳入语言性质的范畴,即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课改的方向,为全面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谈谈对新课程人文性的一些理解和平时的一些实践。
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把握教材的“人文性”
要想真正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判情趣。”新编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也明确指出:“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作为根本来规划课程结构,安排内容体会,设计呈现形式,力图通过激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人文理念如春雨,飘飘洒洒却润物无声,体现在教材的不同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