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60字。
《老人与海》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迷惘的一代”。
2、正确把握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
3、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故事梗概,并对重点文段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品读,揣摩小说的语言。
4、理解主人公形象所具有的哲理性和象征意义。
一、作者简介
1、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橡胶园小镇。其父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六个兄妹中,他排行第二,自幼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到法国旅游,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巴黎的美国青年的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出路都抱悲观、失望情绪而陷入个人享乐泥坑的年轻一代的形象。小说获得成功,此时侨居巴黎的作家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从此“迷惘的一代”成了像海明威这一类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又翻译为《战地春梦》)给作者带来了声誉。小说反映了一位希望破灭后逃离军队漂流在国外的逃亡者形象。该小说具有明显的反战倾向,在艺术技巧上显得成熟,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上的最高成就。30年代初到非洲旅游和狩猎,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三次以记者的身份亲临前线,1940年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曾与美国许多知名作家多次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
1941年携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问世,获得当年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回美国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身亡。海明威近40年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内容扎实,意境深远;叙述简洁凝练,行文清晰流畅。他的作品在现代欧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在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2、迷惘的一代: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和肯明斯等,他们曾经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了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其实根本不存在,他作品里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
二、基础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背鳍()嗜()杀累赘()拖累()
积攒()攒动()
2、请写出下面词语的不同含义
当年①dàngnián ②dāngnián
呱呱③gǔgǔ ④guāguā
澄清⑤chéngqīng ⑥dèngqīng
累累⑦léiléi ⑧lěilěi
三、思考题
1、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