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的】<br>
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br>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br>
【教学难点重点】<br>
1.杜诗的沉郁风格<br>
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br>
【教学过程】<br>
一、导入新课<br>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今 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br>
二、介绍作者<br>
杜甫(712-770),字子美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br>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