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0字。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诗中反映的人民的深重苦难,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
3.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重点
1.杜诗的沉郁风格。
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它的创作终其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代表作《望岳》,创作的准备期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月夜》、《春望》、“三吏”、
“三别”等,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代表作《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出示其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加深理解。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5.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题解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四、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第一段(“车辚辚~~干云霄”),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道旁~~犬与鸡”),“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长者~~声啾啾”),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