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2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黑山一高中 教 案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2.训练学生在诵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情意,并适当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的优美句段,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知 识 点 教 法 与 手 段
1.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2.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教师讲解重点段落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处 理 方 法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故都的风物的特点 强化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A.提问 请同学背诵《泌园春·长沙》 (5分钟)
B.导语 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句举不胜举。不同的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教师讲解(5分钟)
C.作者简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他的第一部水说集《沉沦》,被公认为惊世骇俗的作品,其中小说《沉沦》是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的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教师讲解(3分钟)
D.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向往北国之秋,从青岛转道北平赶秋,寻秋,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文章渗透着拂之不去的人事沧桑感。 教师讲解(2分钟)
E.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下列字词椽(chuán) 嘶(sī) 仄(zè) 鲈(lú)掾(yuàn)掾吏 厮(sī)厮杀椽(chuán)椽子 嘶(sī)嘶叫 学生自读(10分钟)
F.分析课文 1.速读课文,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句子。 课文的第一句。故都秋天的特点是:清、静、悲凉。2.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表现在作者笔下的哪些 师生互动(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