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2/6 23:48:5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90个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
  第二十五课石壕吏
  集安市第六中学杨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的含义。
  3 、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与历史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蕴涵于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杜甫的“诗圣”之誉和其诗作的“诗史”之名。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蕴涵于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课标链接: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五、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叙事诗,故事性强。语言精炼而通俗。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并注意拓展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
  六、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理解难度不大。但要对杜甫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需要老师引导。另外对诗作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对精美语言的品味有一定难度。
  计划用一个学时来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点拨法兼有问答法、以读促讲法
  学法:朗读法兼有合作探讨法和赏析法
  七、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网站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对联形式引出作者,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师:猜猜对联中写得是谁?你能否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争先恐后地猜对联中的人物并能明确是杜甫(诗圣)。
  生介绍已掌握的杜甫的有关资料(鉴于已学过《望岳》、《春望》对杜甫的基本资料不陌生,作为复习)
  生明确杜甫被誉为“诗圣”、“诗史”
  师生合作简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8)。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再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