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90个字。
走出文言文教学低效区
刚接触七年级教学,感觉不是很适应,几年初三下来,尽管学生水平不怎么样,但是比起初一来还是“上道”多了,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学生自学根本就无从下手,上课时也觉得挺茫然,“语文课不懂”,我碰到了这么大的难题,从教十余年还是第一次有学生提出语文课不懂!
拿到《童趣》,我苦思冥想,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梯度呢?最后设计了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教案: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二读,读懂意思,了解内容;三读,读出趣味,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境界,提升认识。但学完之后总感觉少了什么,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层层深入,有些环节由于没有操作好甚至出现了重复,而基础知识呢也感觉没有落实到位,心里悻悻的。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及所见的同仁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实况,对言和文的关系处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重“言”无“文”型。着重字词句翻译及串讲,把“文”弃置不顾,没有“文章、文学、文化”的影子。2、重“文”轻“言”型。对文章的大意了解以后,重在剖析“文章、文字、文化”的意蕴及美学,完全是文章欣赏课,给人一种浮华之感。3、“言”“文”兼顾型。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常常是先教“言”再教“文”,“言”“文”俱备,似乎让人挑不出毛病。
这次有幸去舟山学习了文言文教学专题,听了几位老师的观摩课和专家点评后似乎有点启发。特别是周洁老师的《惠子相梁》和卢英老师的《蒹葭》等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好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事实上我们既要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又要从文学、文化的层面拓展文言文教学的视野,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品位。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