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一、知识目标<br>
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br>
2、学习、积累富于文采的语言,学习情境交辉的写法;<br>
3、学习把握戏曲冲突、人物形象。<br>
二、能力目标<br>
1、词曲美读能力;<br>
2、词曲鉴赏能力;<br>
3、戏曲美学内涵的领悟能力;<br>
4、培养审美能力。<br>
三、德育目标<br>
1、认识戏曲中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br>
2、欣赏曲词、越剧,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豪感。<br>
教学重点:<br>
鉴赏曲词艺术特色,品味艺术魅力。<br>
教学难点:<br>
1、体悟曲词意境。<br>
2、理解情节处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br>
教学设想:<br>
1、对话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赏析、理解、提高。<br>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br>
教学步骤:<br>
第一课时<br>
教学要点:<br>
1.了解作者、作品;<br>
2.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戏曲冲突、课文结构。<br>
教学过程:<br>
一、导入:<br>
二、作者、作品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br>
⒈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魄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