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80字。《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于静。选自《语文建设》具有高度的参考性与启发性。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于静
一、背景介绍
《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大纲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前的两篇是《药》和《项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学习《药》要通过明暗相互交织的线索,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学习《项链》要感受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学习《陈奂生上城》则要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设计思路
《陈奂生上城》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握小说人物的时代性。陈奂生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离
学生很遥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近这个人物是教学的着力点,品味小说的语言则是走近人物的桥梁。
初读课文,学生不理解陈奂生的行为、语言,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而了解作
者创作这一人物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问题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品味语言,分析陈奂生的典型性格;
2.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典型性和时代性;
3.领悟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感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用所给句式概括陈奂生。句式:他是一个……的人
(2)根据示例仿写,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示例: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朴实、淳厚、善良、本分、吃苦、耐劳但又麻木、甘于做奴隶,相信封建迷信,顺从封建礼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2.品味———分析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感知品
(1)阅读分析
陈奂生在上城的过程中,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小说,找出反映陈奂生心理的语句,然后思考分析,给文句加批注。
(2)讨论交流
①……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就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分析:“晃荡晃荡”表现的不仅仅是陈奂生脚步轻快,还有人物心理的轻松愉快,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没有任何负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整个人充满了力量。这一动作描写使人物的兴奋劲儿跃然纸上。
②他渴望过精神生活,……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分析:陈奂生的精神追求是能遇到一件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新鲜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他就有了炫耀的资本,可以在众人面前神气起来。这样的心理我们看来可笑,但在陈奂生却是一种进步,物质生活满足以后,他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了,他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