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180字。
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
第13课师说
Ⅰ、课文基础知识点解读
课文基础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1: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意为传授
2、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意为不从师
案例练习:
题1-1 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
(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
(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8)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A(2)(4)(5)(7)B(2)(4)(6)(8)C(3)(5)(7)(8)D(3)(4)(6)(7)
题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D.余嘉其能行古道
题1-1答案B。点拨:(1)没有通假字,(2)“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3)没有通假字,(4)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6)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8)的“衡”是“横”的通假字。(2)(4)(6)(8)有通假字。
题1-2答案D。点拨: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每”通“们”D无通假
知识点2、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指跟从,并且。
今义:表目的和结果的顺承连词。
4、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指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没有必要。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指一般人。
今义:指许多人。
7、是故无贵无贱
古义:指无论。
今义:指没有。
题2-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今之众人(许多人)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C.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无贵无贱(无论,不分)
D.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的风尚)吾从而师之(接着,然后)
题2-2 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