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60字。
白衣卿相:说不尽的柳永
湖南省长沙雅礼寄宿制中学向华
柳永(约987年—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魄,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集《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发展和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擅长于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是文人作词走乡民间的第一人。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一、诗家不幸诗歌幸:“奉旨填词”的柳永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们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
“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定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案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