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三暮四 12、薪火相传 <br>
2、成者英雄败者贼 13、东施效颦 <br>
3、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14、盗亦有道 <br>
4、无中生有 15、枯鱼之肆 <br>
5、越俎代庖 16、望洋兴叹 <br>
6、运斤成风 17、庄子寓言故事 (二则) <br>
7、标新立异 18、呆若木鸡 <br>
8、题意解说 19、无用之用 <br>
9、明镜止水 20、寿长辱多 <br>
10、螳臂挡车 21、蜗角之争 <br>
11、每况愈下 22、以貌取人 <br>
朝三暮四<br>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br>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三颗,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br>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br>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除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业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br>
成者英雄败者贼<br>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br>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