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60字。
“用文本教”的三个案例剖析
许国华
“用文本教”就是教师利用选文,把文本中隐含的听说读写知识还原出来传授给学生,课文只起到一个例子作用;“教文本”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透彻地理解欣赏文本。这虽然只是语序上颠倒一下,但实质上牵涉到不同的教学理念。
“用选文去教”教师首先要对文本隐含的听说读写知识了然于胸,要明白我们是在用“选文”在教。这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是运用这个例子去达成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教选文”的教学则是透彻地理解欣赏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固有的文化内涵。两者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不同。下面,以三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案例一、
师:(表情朗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短短四句诗,字里行间透着一个什么字?
生:愁。
师:对。愁原本是一种情感,抽象的东西,这首诗却把抽象的"愁"写得--怎么样?
生:用白发来写"愁",具体、形象。
师:对。抽象的"愁"在这里有长度了,可以丈量了,多么形象。--那为什么用白发就能写"愁"呢?
生:因为白发和愁有关,愁生白发。
师:不错,愁就能白头。古代有个人叫伍子胥,相传在逃亡中要过一道关,但有兵士把守,过不去。伍子胥着急呀,一夜之间,满头青丝变白发。愁能使人生白发,所以可用白发写愁。看来把抽象之物写成形象之物,需要有个条件吧,什么条件?
生:抽象之物和形象之物要有联系。
师:非常正确。--李白用白发写愁之深之重,构思新奇。下面请同学们把思路打开,想一想,在你接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对愁的形象化写法呢?或者让你写的话,你用什么来写愁?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浩荡的春水来写。
生: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用明月寄托思乡之情的。这思乡之情是乡愁。
生:还可用雨写"愁"。细雨绵绵,可以烘托人内心的淡淡哀愁。
生:还可用酒写"愁"。许多人心里有了愁就喝酒。这叫借酒消愁。王维的一首送别诗中两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析:从这段课堂教学实录看,教师是在用例文去教学生,课文只起到一个例子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教选文”上。
教师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通过李白的诗,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创作的一些手法。诗歌往往选用具象来写抽象,愁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白发则是具体形象之物。教师通过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发的故事进一步启示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懂得。除了白发之外写愁还可以用“春水”、“明月”、“细雨”、“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