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本课研究重点:
1. 了解作家丁西林。
2. 学习体会本剧幽默的文笔。
3. 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4. 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简史。
5. 体会一个自然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Ⅰ.必备知识精选
一.生字
角(jué),如:主角、口角。
牯(gǔ),如:牯牛、牯岭。
中(zhòng),如:中听、中肯。
二.词语
流离颠沛:形容生活困难或遭受挫折,到处流浪,无所归依。多作颠沛流离。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出次离开茅屋,便协助刘备立了大功。后用来比喻初次出来做事。有幼稚或尚未成熟的意思。
理屈词穷:理由已经完全被驳倒,再也无话答对。注意:屈不作“曲”。
袒护: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
三.作家简介:
丁西林(1894-1973)物理学家、戏剧家。曾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及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主持创办南京地磁台;晚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在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创建该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丁西林,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初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毕业。翌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丁西林即于1919年回国,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尔后又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学后即与系主任颜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10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员。当时研究院初创,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长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先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和总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庆、桂林之间,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认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首先必须办好大专院校和加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为此,他特意将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从事制造教学所需的分析天平、显微镜、经纬仪等。仅1935—1937年间,就生产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由教育部统购分发全国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学使用。这两类仪器的设计均由他亲自审定,并亲自主持编写实验讲义随仪器附送,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长期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念念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