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咏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对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对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诗中用典的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检索左思的有关资料、作品创作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 导入:
提到左思必然联系到一个成语“洛阳纸贵”(请学生来写)。这个成语说的是左思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的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为之纸贵。
我们对左思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自己检索到的有关左思的资料。
2 作者简介
左思:左思:公元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文学家;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
左思出身寒门,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听父亲对人说他资质远不如其父小时,故发愤苦读,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贾谊、司马相如)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最终成为晋代著名的文人。
虽然他有才华,而且肯发奋苦读,但是因为貌丑口讷,(“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他因为容貌的丑陋遭到嘲讽——美男子潘岳,字安仁),不善交游,而且出生寒门,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直到弱冠之年(20岁),仍闲居家中。后来因为他的妹妹左棻因文才出众,被晋武帝选入后宫。公元272年前后,左思趁送妹之便,移居洛阳。这就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他博览群书,才写成了《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一事。
文学成就: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品是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在司马家族建立西晋之前,中国历史是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此三都就是指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都城,分别为蜀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吴都建业(金江苏南京)、魏都邺(ye4)(今河南安阳),所以著有《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合称《三都赋》。他通过对三都的描写,勾画了一幅三国鼎立的历史画面,并在《魏都赋》中热情地预言西晋将统一全国,同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一拍即合,因此也深受统治阶级士族大夫的欢迎。
在诗歌创作方面:《咏史》八首是其代表作,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咏史》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范例,为后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咏史》首创自班固(写就了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之后王粲、曹植等都写过,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实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已意寓”(张玉谷《古诗赏析》)"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古人史实在他的笔下成为直斥现实、直抒胸臆的素材。这是对《咏史》这一题材的创造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