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指导与训练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000字。《拿来主义》教学指导与训练
【课文背景知识】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讲解
问题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点拨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点拨 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问题 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