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12 13:12: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00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 
目标(一)、(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