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70字。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在本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2、品味文中的优美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例:
(一)、一段舒缓的音乐导入:
师:雨,奏响着一曲曲美妙的乐章。有的雨,轻灵飘逸,宛如一首小夜曲;有的雨,激烈迅猛,似琵琶铮铮作响。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潇潇,冬雨霏霏。雨,在四季,有不同的姿态和面目。而在文人的笔下,雨更是千姿百态,意趣纷呈。
课前已经请你们搜集了有关雨的诗词,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下面我请每个组推荐两个代表进行发言。
(二)、交流学生作品,体会文人诗中雨的情趣。
(三)、学习课文:
师:无论是雨滴梧桐还是雨打芭蕉,无论雨是朦胧还是凄凉,我们都能感受文人心中那根温柔的弦。本文的雨又是怎样的雨呢?
生:“冷”雨。
师:如何理解“冷雨”一词呢?
生:因为本文描写的雨是清明前后的雨,感觉较寒凉。所以称“冷雨”。
师:文章是如何来抒写“冷雨”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冷雨”中,和他一起听听这场冷雨。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一些难读或特殊的句子,提出来大家来探讨一下怎么处理。
生1: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这句比较长,该如何断句呢?为什么不加标点呢?
生2:杏花。春雨。江南。为什么这儿每个词语后都加个句号呢?
生3:这些标点是不是和作者的情绪有关系?
师:也可以这样理解,以上几句话可以看出余光中对标点的灵活处理。在余光中的散文中,标点变化很大。它不但可以表明文意,亦可以主动调整文句进行的速度,追捉心灵的律动。意识的断续、情绪的昂扬、节奏的疾徐与标点的控制相配得天衣无缝。
师:朗读中有自己喜欢的段落吗?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冷雨的情境。朗读时注意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