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灵动思索 沉稳答题——解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
郭家海
[考点解说]
2007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里的“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这单列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这个考点要求我们紧紧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
[策略归纳]
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一些新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下面我们结合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介绍一些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基本方法。
一、由点切入,放大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涵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一些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如果我们忽视它,答案就难以到位。应对的措施是“由点切入,放大内涵”,即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全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其好处,揭示其丰富的意蕴。
【精选例题】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2006全国卷1
问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题解析】
第2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末阳光如雨、万物生长、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上承前面对牵牛花、苦楝树、竹林里的笋子的描写而来。作者用“想着”而不用“听着”搭配“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追求一种类似诗歌中所谓“通感”的效果。“想”是思想、想象的意思,为什么说用“想”比用“听”更合适呢?
这里便是对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能力的考查。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