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药》教案
一、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了解时代背景。
一、由“单元导读”——谈介鲁迅——导入新课:
1、专心初读(默读)课文,获取初读感知(有条件也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药》的故事片),四部分内容分别用4-5个字概括:一、老栓“买”药;二、小栓“吃”药;三、茶客谈“药”;四、华大妈上坟。
2、抽学生谈谈读后(或观后)的初感。交谈后明确:《药》是出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在何处(脱离群众)——怎样写悲的?(《药》是以小说这种体裁形式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出深刻悲剧的)
二、了解小说知识:
1、小说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因此“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2、阅读小说有那些基本方法?(了解背景——把握主题——理清情节——分析人物)
三、了解背景(环境):
1、《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封建专制,贫穷落后,民众愚昧麻木不觉悟。)
2、《药》哪些地方描写了民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
(指出并明确:如对“老栓买药”、“刑场看客”、“茶客谈药”,尤其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对夏瑜狱中英勇表现的“气愤”,夏四奶奶的“羞愧”,以及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的描写,都深刻反映了民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也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悲剧的最处。)
四、布置作业:结合课后第一题,阅读思考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