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50字。
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穿山越岭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埃及,钻探技术打出井水,把沙漠灌溉成一片片农田;在坦桑尼亚,“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促进增产创收,浸润民生……中国以创新优势和领先技术助力各国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本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但与此同时,“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愈演愈烈。是把科技创新成果封锁起来独享,还是让其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中国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作为“赋能型大国”的应有担当。中国建设科技强国,不是为了争夺所谓“全球科技主导地位”,不会成果独享,而是要让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并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
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上,中国有理念引领,也有实践成效。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世界在惊叹之余,也惊喜发现“‘嫦娥’ 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主张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性能优越、免费开源的DeepSeek诞生于中国绝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的必然。
中国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在于将和合共生的文明基因融入科技发展。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全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激励更多国家在科技发展的广阔空间深度求索,促进了创新科技的可及性。
中国创新智慧无限,中国胸怀宽广无比,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坚定走以开放合作促科技进步、以创新成果共享促共同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赋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DeepSeek的横空出世,震动了科技界,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近些年,高精尖领域几乎每隔一阵就会冒出一款中国的突破性产品,也让更多人试图探秘:中国爆发的创新力,究竟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可能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国都希望以科技革命发展经济,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不当行为。
B.中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实践,使科技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C.我国的全民教育体制,对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筛选人才、培养中坚力量都有益。
D.义乌商人已不再怀疑设备是否被监听,而是利用AI技术扩大了交易的地域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是为了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而非想在全球争夺地位。
B.人才友好的环境、大量中坚力量的落实,是天才和精英们进行科技创新的保障。
C.从长远看,教育“双轨制”不利于人才队伍整体扩大,会被全民教育体制替代。
D.高新科技产品投放到市场后,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与全民教育水平有关。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则材料在议论时还有形象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从而兼有理性和感性之美。
B.材料二提出观点后,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政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采用先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
D.中国坚定地为世界现代化赋能,是“发展科技,要走群众路线”的直接体现。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DeepSeek的例子,但侧重点和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5.“人类的一切胜利,终究都是价值观的胜利。”我国哪些价值观使我们取得了胜利?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例如在六月,我指的是农历六月,江南采莲的六月,这个日子里,到处都流动着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