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三阶段性检测(十)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8/7 9:45: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340字。

  高2025届高三阶段性检测 (十)
  语 文 试 题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 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的距离,而是取决于可以使用的交流技术。网络技术帮助我们连接远方的人们,更为准确地说,是连接很多来自远方的人。但奇怪的是,我们也变得更加孤独。我们总向别人吹嘘网上有多少好友,然而没有人可以让我们吐露内心的秘密,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求助。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们一旦忘记把手机放在什么地方,就变得焦虑不安。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们和网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环境和跟真实的人打交道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感到无聊,很容易就能和一些新朋友联系上;一个人匆忙地阅读一长串消息,并学会如何抓住“亮点”——夸张的标题往往能吸引注意力;游戏里面的动作总是被精简到一个从惊恐到安全、然后反复的模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所谓的“空闲时间”,人们即使在休憩或在旅行中,也难以找到独处的状态,安静让他们变得烦躁不安。
  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我们可以从重拾一些过去认为是美德的行为开始。比如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无论在吃饭、锻炼还是在休息时,都不使用手机。诚然,手机和网络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已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我们一旦试图专心起来,就得和自己作斗争。但是无论这有多么困难,都是时候让我们再次审视“独处、审慎、活在当下”的价值了。我们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编白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材料二: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用一部专著《群体性孤独》向社会发出了灵魂拷问。《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利用网络能够结识很多远方的人,但是又不得不在维持彼此友谊上,投入了比真实社交更多的时间。
  B. 结合两则材料可知,“群体性孤独”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独,表现为网络上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
  C. 材料二认为,特克尔对“低头族”的严厉批评,反映其过分看重身体同场而误读了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
  D. 材料一、二都认识到数字技术对社交的影响,但前者强调真实社交更为重要,后者则强调数字社交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独处”与前面的“孤独”明显有别,前者可以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后者属于沉迷网络带来的后果。
  B. 材料一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对此,材料二并不认同,认为这反映特克尔在数字社交中的焦虑。
  C.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可以印证身体同场带来的有可能是互动共情,也有可能是孤独与隔阂。
  D. 在材料二看来,特克尔关于群体性孤独的论述存在事实认识错误,也因为缺乏更宽广的学术视野而难以洞察现象的本质。
  3. 事实指可以被观测和验证的客观存在;观点则指个人的主观看法、判断或信念。材料二中提及的几个“事实”中,实际上属于“观点”的一项是(   )
  A. a和b B. c和d C. a和c D. b和d
  4. 作为“互联网世代”,应当怎样更好地开展数字社交?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自己的发言要点。
  5. 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内涵。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群体性孤独”现象展开讨论。材料一指出数字技术导致人们沉迷虚拟社交而忽视现实交往,强调应重拾面对面交流的价值;材料二则质疑将“低头族”简单视为病态的观点,提出数字同场也能满足社交需求,关键在于“心灵同场”而非身体同场。两文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持批判态度,后者主张理性看待数字社交革命。这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数字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同认知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但是又不得不在维持彼此友谊上,投入了比真实社交更多的时间”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我们和网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未提及在网络社交中维持友谊投入时间比真实社交更多,该项无中生有。
  B.“指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独,表现为网络上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错误,“群体性孤独”在材料一中指人们在网络社交中看似联系广泛却内心孤独,难以吐露秘密或求助,材料二提到人们在数字社交中存在孤独感,但不仅仅是网络上难找到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一有预行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