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零诊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360字。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零诊模拟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很快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方面,我国完全符合大国标准。在制度层面,我们也形成了符合自己国情特点的制度体系。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大国的标准,不仅要符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更要在知识层面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在知识层面,我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成果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下一步如何走?这是未来知识体系建设与知识强国建设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中国不仅要成为学术大国,更要力争成为思想大国。
凭经验来看,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在海外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可以在美国、欧洲顶尖的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西方的命题,西方的命题加上副标题“evidence from China”,即所谓“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此种命题,归根到底是针对西方问题所提出来的命题,和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是普遍性的语言,即通用性语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是社会在前,科学在后,要先懂社会的实践才用得上科学的理论。
再者,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soft power)”还不够强。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发展迅速,网络技术发展与媒体信息传播能力方面,都在将我国推向科技强国。但我国的形象仍在国际社会中遭遇西方媒体的污名化传播,这是由于西方媒体背后有带有本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作为“软实力”的基础;而我国相对而言,只是媒介技术、信息传播等“硬实力”的增长,背后的知识体系支撑较弱。钱学森先生曾提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促成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教育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更新,但在培养重量级的学术大家方面仍有差距。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扶贫实践和知识之间的鸿沟。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约有8亿多人脱贫;党的十八大以后,约1亿多人脱贫。但是这样的数据并未反映在我们的学术发展与知识体系建设中。埃丝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巴纳吉两位经济学家因为研究扶贫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阅读二位学者的书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学家与二位学者所研究的内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在扶贫方面的巨大成就,没有呈现在知识体系中。
因此,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要在保证意识形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扩大研究眼界、充实研究领域,争取构建起自主性完备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是学界专家的科研使命,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自主性的知识体系要求拥有原创性的知识结构,避免学术界“卡脖子”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应用西方技术,自主原创性的内容较少;现在进入科创时代,已实现从应用到原创的转型。知识界也一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科学力量的发展,中国亟需构建一套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社会科学体系。
(摘编自郑永年《如何构建知识强国》)
材料二
作为一个专业行动领域,社会工作需要有扎实的知识体系为其行动的基础与向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发展经历了“拿来主义”和“本土化”两个阶段,现在进入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的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自主知识体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的飞跃,但在物质、制度与知识层面的发展还不平衡,制度体系的建构国际化尚不足。
B.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不同,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需要先研究中国的社会实践。
C. 我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遭遇西方媒体污名化传播,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体系支撑力无法与西方媒体的软实力抗衡。
D. 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由本国自主、基于但不限于本国的社会实践,既有益于本国,也有助于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式的文章与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因此对解决中国问题没有作用。
B. 中国经济学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大差距,表明我国在扶贫方面滞后于外国。
C. 未来进行学术研究,如果不能保证意识形态导向的正确,就容易盲目崇洋媚外,无法实现转型。
D. 我国构建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他国家构建知识体系也要经历这两个阶段。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写作重点在于“指出问题”,最后一段才涉及到“解决问题”。
B. 材料一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研究进行比较,是对比论证。
C. 材料二阐释了知识、知识体系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什么”。
D. 两则材料都表现了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现实,也着眼于未来。
4. 材料一中加点的“鸿沟”“很大差距”“巨大成就”“使命”等词语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观点态度,请对“鸿沟”和“使命”加以分析。
5. 两则材料都强调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聚焦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材料一以批判性视角指出我国在知识层面的不足:学术研究过度依赖西方命题,软实力支撑薄弱,扶贫实践与理论产出脱节。材料二从社会工作领域切入,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与意义。两篇材料共同强调中国需要基于本土实践,构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知识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制度体系的建构国际化尚不足”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1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大国的标准,不仅要符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更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花落四合院
陈愉庆
我家在西单横二条32号住了十年,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女儿,可进入梦乡的,仍然总是童年时的家。门前长廊下两株高过屋檐的西府海棠,绽放着满树花朵,在我的梦境里轻轻摇曳。
来到北京后不久,我们便迁入了西单横二条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它成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员工的宿舍大院。整座院子的大门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两旁,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