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三高考保温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860字。
2025届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三高考保温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不久,一则消息刷屏了:“2025年2月最后一天,夜空将上演‘七星连珠’神奇天象,错过这次恐怕再等77年。”《哪吒2》中“六星连珠”的桥段,让这一天象更加火热。
这“七星连珠”到底是咋回事?真是极为罕见的天象吗?
不同的行星公转周期不同,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88天,其次是金星,大约需要225天。比地球公转时间(365天)更久的则是火星(687天)、木星(11.9年)、土星(29.5年)、天王星(84年)、海王星(164.8年)。不同的公转速度意味着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公转周期里,总有几颗行星可以大致排列在太阳的同一侧。从地球上看,如果这几颗行星在各自轨道上排列得恰到好处,我们就可以在夜空中同时看到多个行星。再排列得“恰当”一点,我们就能看到行星排成一行,也就是所谓的“行星连珠”。
显然,即便是“七星连珠”,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恰巧在宇宙中排成了一条直线,而只是行星公转偶然导致的视觉重合而已。“七星连珠”并非常见的天文现象,但若是你因为“错过这次(七星连珠)恐怕再等77年”的说法就以为这是场“一生仅能见一次”的天文奇观,那就大错特错了。“77年”是根据“七星连珠”发生概率计算得出的平均数字,并非每隔77年才会发生一次“七星连珠”。事实上,2022年6月就出现过一次“七星连珠”。
从科学角度解释,“行星连珠”不过是一次偶然;但回溯历史长河,它所引发的文化涟漪却远超天文范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考虑到古代观测条件落后,古籍中的“五星连珠”有时可视为“七星连珠”。)明朝史学家郎瑛则在《七修类稿•天地类》中写道:“五星聚房,殷衰周昌。五星聚箕,诸弱齐强。五星聚井,楚败汉兴。五星聚尾,安史之乱。”——翻译过来,就是在发生“五星连珠”的时候,五星汇聚的星空位置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比如要么发生了安史之乱这等祸事,要么发生了改朝换代这等大事。
可见,作为天意的具象化表达,古代统治者将行星连珠这种自然现象与人间权力更迭绑定,赋予其“天命所归”或“灾异警示”的政治隐喻。在这种叙事中,星辰被当作了统治合法性的证明;连珠现象被编织进了历史的经纬里。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消解了“天命”的迷信色彩,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七星连珠预示着天下大势”。但在很多讨论中,科学与玄学仍不断进行着拉锯战。“行星连珠会导致海啸、地震和其他全球性灾难”的谣言收获了一批受众,其理由乍一看“颇为科学”:行星运行时会对地球施加引力作用,现在突然好几颗行星聚在一起,对地球的影响不就大了?海啸、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不就大了?
1973年,学者John Gribbin在权威期刊《自然》上提出,当太阳系行星全部处于太阳同一侧时,由行星系统产生的太阳引潮力可以导致太阳活动增强,并由此影响地球气候、自转速度和地震活动。那么,这能作为“行星连珠会影响地球”的有力论证吗?
不能。
首先,学界对John的观点一直莫衷一是,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认为所有行星对太阳的引潮力总和仅为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约1/2.7X106(即小270万倍),因此行星引潮力对太阳活动以及由此对地球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其次,“太阳系行星全部处于太阳同一侧”并不等于行星连珠。甚至,行星连珠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定义。很多读者或许望文生义,以为行星按一条线排列成串即为行星连珠——但这条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无论怎么连珠,行星都不可能形成一条完美的直线。因为每颗行星的轨道与黄道面(即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平面)的倾斜度各不相同,所以相对于黄道面的位置会有轻微偏差。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星连珠”从科学本质上看,只是行星公转产生的一种偶然的视觉现象,并非行星在太阳的同一侧真的排成一条直线。
B. 2022年6月和2025年2月都出现过“七星连珠”现象,间隔时间远小于77年,这说明关于其发生概率的计算有误。
C. 有关学者在权威期刊《自然》上提出“七星连珠会影响地球”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界引起争议,不少研究者持反对意见。
D. 人们热衷于传播“2025年七星连珠77年一遇”这一奇闻,主要是因为想知道这次自己是否会实现儿时梦想,开启奇妙旅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对“行星连珠” 记录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但这并不影响“行星连珠”被古人赋予特定文化意义。
B. 现代社会中仍有关于“行星连珠”的谣言存在,说明科学知识的普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消除人们的误解。
C. 行星引潮力对太阳活动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不存在,由此可以确定,海啸、地震和其他全球性灾难不会发生。
D. “行星连珠”的新闻能激发起人们一起“见证历史”“参与奇观”的期待,给人们提供回忆往昔的契机和想象的舞台。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2025年2月最后一天,夜空将上演‘七星连珠””这一消息开篇,既引出了本文的话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详细列举水星、金星、地球等行星的公转周期数据,有助于读者了解行星公转速度与所谓“行星连珠”现象的关系。
C. 文中引用司马迁和郎瑛的记载,是为了说明古代统治者将“行星连珠”与人间权力更迭绑定,完全是出于迷信和无知。
D. 文章最后将“七星连珠”比作太阳系巨幕上的几何游戏,形象地说明了“七星连珠”在科学层面的本质特点。
4. 为什么说“行星连珠”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定义?请简要说明。
5. 文章结尾说“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体验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科普文章以“七星连珠”为切入点,巧妙融合了天文科学与人文思考。文章采用“现象-本质-文化”的三段式结构:先解构天象的科学本质,指出其视觉偶然性;再梳理历史脉络,揭示古人赋予的政治隐喻;最后探讨现代社会的集体心理,展现科学理性与浪漫想象的张力。作者以严谨的数据考证破除迷信,又用文学笔触保留诗意,在科普中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反思——我们始终在理性解释与感性体验间寻找平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关于其发生概率的计算有误”错误,2022年与2025年的现象不能说明概率计算有误。原文是说:“77年”是根据“七星连珠”发生概率计算得出的平均数字,并非每隔77年才会发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常百姓家
聂鑫森
在窄巷子里,老黄的名气很大。
老黄不是人,是一条黄毛土狗,而且年纪不小了。
处在城中的窄巷子,巷道宽不足三尺,住着二十来户人家,大家都恪守不成文的规矩:不养狗。狗爱无端地吠叫,喜欢乱拉屎尿,还怕它咬了不懂事的细伢嫩崽。但住在巷子中段的舒宽生家的这条狗,是邻居特意送给他养的,一养就养了十年。
舒宽生八十岁了,白须白眉,个子不高,也不胖,腰板挺直,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