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020字。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解释存在与空间的关系的时候,海德格尔用了一只“壶”作为他的例子。他认为虽然一只壶的材质和形式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但是它作为器皿的“物性”在于它空洞的内部——没有这个“空间”,它就不是一个器皿。因此匠人制作一只壶的同时也在创造壶内的“虚空”。空间因此不是缺失,而是创造的机制。这同时也意味着这只壶作为“物”的本质在于实体与空间的共存和协商。我希望进一步建议:这种共存和协商中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壶的内部,也存在于它的外部:一个物件必然有其所处的地点,它的出现也必然引出它与其场地和周围空间的对话。物与空间的共生关系因此不局限于中空的器皿,而是一切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和雕塑的共有性质。
这就引出了这一场讲座的的题目,即美术中的器物和空间的关系。
1.观察一件最早的青铜爵
从功能和形制上说,爵是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中部是盛酒的爵身,以三足支撑;前后有倾酒的“流”和与之平衡的“尾”;一侧有“鋬”(注: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口沿上有两个突起的“柱”。这个复杂的形状构成器物与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复杂关系。
这是一只出土于河南二里头的铜爵,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拿这只爵来看,它有一个紧缩的腰身。腰以上的部分迅速向外张大,与“流”和“尾”相连而成为爵口的一部分。腰以下略微膨胀的爵身则变得极为短矮,其下滑的外倾曲线继而迅速转入支持爵身的三只高足。这个构造意味着爵的内部空间——它作为一个容器的“物性”的本质部分——被缩小到极限。而它的非本质的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细长的流、尖锐的尾和纤细而尖锐的三足,则被尽量地夸张以形成与外部空间的复杂互动。我把这些部分称作“非本质部分”,是因为流、尾、柱和足并不是一个酒杯所必备的,一个杯子没有它们也仍然能够盛酒和倒酒。这只爵的夸张、复杂的外形所显示的,是它的作为实际容器的功能性让位于它的作为礼仪用具的展示性。这种对展示的强调把这只爵从一个立体的器物转化成一个近乎平面的形象:设计者对流、尾和足这三部分的夸张是沿着一个二维的方向展开的,流和尾朝前方和后方伸延,三只爵足也不是以120度角的间隔平衡分布的,而是被尽量地安排在一条直线上。结果是这只爵的复杂而优雅的外观只有从全侧面的角度才能被最完整地看到,从前后观看时几乎消失殆尽。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爵的器型与礼仪的关系:对流的长度的夸张隐含着饮酒者夸张的动作——他必须一手擎着爵 ① ,另一手扶着爵口上的 ② ,把细长的 ③ 对准口部。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看到空间中的一个复杂形象,其中饮酒者的动作和姿势延伸着铜爵对空间的界定。
2.观察青铜折觥
青铜礼器自商代中期开始承载与器物同时铸造的铭文。早期铭文大多是族徽和祖先庙号,到西周时期长铭成为青铜彝器的常例,铭文中有关政治、社会、礼仪、经济的信息大大增加。但大多在结尾处说明做器的目的是为了贡献给死去的先祖并留给家族后代。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些铭文中的大多数,包括一些内容丰富的长篇文字,都是铸在器物的内部,有时隐藏在各类深腹容器的底部呢?虽然我们不能马上解释商周贵族选择在某些礼器内部铸写铭文的原因,但这个特殊的空间对他们来说肯定具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为文字与器物内部空间的联系,与此相对的是图像装饰与器物外部的联系。我在这里只讨论一个例子,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初年的折觥。
这只觥上所铸的铭文共四十字,译成白话大致是:“在周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这个地方,命令担任作册官职的折去为相侯代天子赠望土,同时昭王也赏赐给折青铜和奴仆。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为他死去的父亲乙铸造了这件祭器,其家族将永远保存。”
觥通体呈长方形,器上有盖。铭文分别出现在器内底部和盖内,因此当合上盖的时候就完全看不见了。觥的内部没有任何装饰,这篇文字是这个空间中的唯一符号。当然,由于觥是宗庙祭祀中使用的一种盛酒礼器,我们可以想象在祭祖的时候会被实际使用,在这种情况下铭文和祭祀的酒醴会发生直接的接触。一些外国学者考虑到这个可能性,提出在这种位置上的铭文会接触礼器中的祭祀食品或酒水,因此可以把文字的内容直接传给祖先。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觥的外部,我们发现它的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盖前端呈现为一个生有两只巨大曲角的兽头,紧接盖端的兽头,两条卷曲的夔龙出现在盖的上部,盖的后部则装饰以一个面朝上方的兽面或鸮面,下与觥体后部的鋬或把手相连。这个鋬结合了不同的动物特征,上部是龙角兽首,中部为鸟,下部是垂卷的象鼻与之呼应,觥体的外部也布满了各种神怪动物。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件华贵的礼器实际上包括两个不相衔接的内、外空间,这两个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没有内就没有外,没有空就没有实。另一方面,内部空间中的铭文在器物盖上的时候就全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只有当铭文消失的时候,这个器物才会显示出它的完整外形和发挥其视觉的威力。这种视觉威力在祭祖礼仪中被参加者目睹和感受,但是铭文的力量发挥在另一个不可见但同样属于这个器物的空间里。
(摘编自巫鸿《“空间”的美术史》,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对于壶而言有决定意义,空间与实体的共存和协商让壶成为一个器皿。
B. 作者基于海德格尔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一切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都是物与空间的共生。
C. 青铜爵本质部分被压缩,非本质部分被极度夸张,表现出其设计对器物展示性的强调。
D. 折觥的外部充满了各种神怪动物,保证了内部的铭文和祭祀的酒醴只能被祖先所接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的功能与形制表现出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这类器物无法用于正常饮酒。
B. 对青铜爵设计特点和使用场景 分析,本质是对其与场地和周围空间关系的推断。
C. 折觥的铭文交代了铸造的缘由与目的,今人可以从中研究周代的政治、礼仪等特点。
D. 折觥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完整性是表现器物视觉威力的前提。
3.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 ②_______③_______
4. 青铜爵和折觥都用以阐释器物与空间的关系,二者侧重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5. 优秀 学术讲座往往透露出讲授者珍贵的治学经验,请结合材料“观察青铜折觥”部分谈谈你在研究方法上的收获。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以海德格尔的“壶”为理论支点,通过青铜礼器的空间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器物美学的深层逻辑。文章采用“理论阐释-实例分析”的二元结构:青铜爵案例侧重器物外部空间与礼仪表演的交互关系,揭示二维化设计背后的仪式性诉求;折觥案例则聚焦内/外空间的辩证关系,探讨铭文与纹饰在神圣/世俗维度的不同功能。作者将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史分析方法,通过器物形制、使用场景的多维度观察,构建起“空间性”的研究范式,体现了物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原文仅提到“铭文和祭祀的酒醴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外国学者据此“提出”铭文可能借此“传给祖先”,但这是学者的推测,并非材料确认的事实。选项将推测表述为“保证”,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洗尘
迟子建
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
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