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8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31 7:45: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020字。

  广西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18世纪30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这两种观念,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窦娥冤》,《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经典的《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显赫的人物充当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此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
  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写唐明皇幸蜀还京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全剧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在汉元帝独返咸阳闻雁叫而增
  (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悲剧的结构特征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规律(尤其体现在爱情悲剧中)。从这一点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规律时,我国的悲剧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在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悲喜交集;结局往往是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但是,情感的发展层次,仍有脉络可寻。两者的情感结构方式,大致可以这样来表示:
  西方悲剧:喜→悲→大悲
  中国悲剧:喜→悲→喜→悲→大悲→小喜。
  (选自苏国荣《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悲剧,是因为《赵氏孤儿》不符合三一律。
  B.中国悲剧主角既有帝王也有平民,说明其完全突破西方悲剧理论限制。
  C.《窦娥冤》的团圆结局通过鬼魂控诉深化悲剧性,符合中国悲剧特征。
  D.材料二认为《牡丹亭》的“死而复生”体现西方悲剧的突变性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最能体现中国悲剧“悲喜交错”结构的是(   )
  A.《牡丹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与爱人团圆。
  B.《祝福》——祥林嫂经历丧夫失子,最终在祝福夜孤独死去。
  C.《雷雨》——所有矛盾爆发后主角死亡,全剧在雷雨中落幕。
  D.《哈姆雷特》——王子复仇成功,但主要人物全部死亡结局。
  3.下面是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中西悲剧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对比类目 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悲剧
  人物 多以平民为主 多以贵族为主
  指导思想 封建儒家思想观念 基督教义
  抗争类型 被束缚, 缺少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 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的秩序的合理性
  主人公形象 忠孝、善良完美型 非完美型
  主题类型 忠、孝、节、义 情爱、妒忌、背叛
  A.西方悲剧主人公多对现存秩序不满,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为目的,体现出重批判的精神。
  B.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角多以平民为主,西方悲剧多以贵族为主,这是被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的原因。
  C.中国古典悲剧因为深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缺失。
  D.西方悲剧塑造“非完美型”主人公形象,易于展现人性,表现情爱、妒忌、背叛等主题。。
  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哪些角度论述“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请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本
  李启发
  阳光在草叶上跳跃。
  米桑很有节奏地挥动着镰刀。薄薄的刀身紧贴着地面飞快划动,发出细密的沙啦沙啦的声响。那些被惊吓到的小虫子,乱纷纷地爬出来或是飞起来。刀锋过处,野草野菜应声而倒,被米桑熟练地收拢成一大把。割下的草把子在米朵身后一把一把排开,排出好远。
  米桑心想,这厂子先前是那么热闹,这才一年多,就荒草横生啦,再不收拾一下,就太可惜啦。这是米桑的儿子米松用米家寨的小学改建而成的家具厂。米松前些年在沿海一带打工,回来看到这个学校闲置着,就邀了几个年轻人,一起购置了射钉枪、电刨、电锯、砂磨机、钻孔机等一堆电动木工工具,整天叮叮当当地敲敲打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