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5420字。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 诵读要求:《次北固山下》作为新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之一,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这与课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相契合。
2. 积累与感悟:《次北固山下》的教案也强调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诗歌内容,即识记。同时,通过感悟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的感情,达到课标中“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目标。
3. 审美鉴赏:《次北固山下》教案中提到的“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以及“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符合课标中对“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的要求。
教材分析
一、诗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王湾,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但其诗歌成就却广为人知。这首诗是王湾在旅途中停泊于北固山下时所作,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二、诗文内容与特点
1. 内容概述: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壮丽景象,以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自然变化。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语言特点:王湾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宽广和豁达。
3.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三、教材价值与意义
1. 传承中华文化:《次北固山下》作为一首经典的古典诗文,其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经典诗文,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一、学习背景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起始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字词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然而,对于古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兴趣点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景色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其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