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50字。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博物馆界开始采用戏剧元素以提升展览的阐释力,随后在国际博物馆戏剧联盟等组织的推动下得到全球推广。在亚洲,博物馆戏剧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深受民众喜爱。根据演出的空间、目的、表演形式,博物馆戏剧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博物馆戏剧突破了博物馆的空间与内容限制,以博物馆所指向的历史主题或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这类戏剧通常与文旅相融合,通过沉浸式、实景化的演出形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既需要满足商业需求,也需要达成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其创作可脱离具体博物馆展厅的主题,演出场地也不限于博物馆本身,会在城市景观或实景舞台中完成。例如,由周莉亚、韩真执导的《赳赳大秦》以动态机械舞台与数字投影技术重构秦军阵列,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形成历史叙事互补;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通过水上全息幕布与激光矩阵再现汴京盛景,将开封市博物馆的宋代文物展陈转化为全域沉浸式文化场景,实现了从静态收藏到动态文旅消费的跨媒介再生产。
而狭义的博物馆戏剧则是以具体博物馆为核心开展的戏剧实践,它以博物馆展柜中的藏品或展板上的历史为内容,以博物馆中的剧场、庭院建筑、户外遗迹或展厅作为空间,以博物馆观众为对象,利用戏剧规律帮助具体的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与教育进而达到宣教的目的。例如,长沙博物馆的“红楼幻境”以馆藏《红楼梦》画册为线索,在展厅和庭院中通过茶道展演与情景演绎复现大观园氛围,观众可穿戴清代服饰参与互动。当前狭义的博物馆戏剧理论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通过戏剧与博物馆空间的深度融合展现出的独特创作语境与创新特质,彰显了其在未来艺术实践中的潜力。
博物馆作为宣教文化和历史的权威机构,应该强调其展示内容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藏品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上,还体现在解释和叙述的准确性。例如,大英博物馆在重现古埃及祭祀仪式时,不仅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亡灵书》道具,更邀请埃及学家逐句校验台词中的象形文字转译。博物馆戏剧的核心不仅在于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更在于如何通过戏剧手段实现深层次的教育功能。真实性是博物馆戏剧
的基础,但教育性才是其更高的价值追求。从教育的角度看,博物馆戏剧不应局限于传递历史知识,而应注重“意义生成”——即通过叙事与情境引导观众在参与中自主建构历史认知。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戏剧《茶馆》,观众需扮演不同阶层角色(商人、学生、劳工),通过辩论“是否支持实业救国”的剧情冲突,理解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这种将历史转化为“可体验的伦理困境”的设计,使观众不仅能“知”历史,还能在情感共鸣中内化文化认同。
戏剧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博物馆戏剧独特的教育潜力。英国戏剧理论家彼得•布鲁克认为,戏剧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生活的真相,激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博物馆戏剧超越了单纯的真实信息展示,将解释升华为教育行为——信息本身不是解释,基于信息产生的启示才是关键。这种启示通过培养观众的知识兴趣、激发思考欲望,在历史真实与当代生活之间架设桥梁。当观众在故宫《养心殿奏对》中亲手批改导致《辛丑条约》的奏折时,戏剧化的解释机制正在完成双重使命:既揭示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又将文化价值编码进当代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真实叙事与教育阐释的结合,使博物馆戏剧承担起文化引导与价值传承的重任。
博物馆中所阐释与解构出的戏剧性表达,不仅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工具,也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活化文物的有效途径,更是在“文化+艺术”的二元性发展中强化了“教育与戏剧”交融互动的崭新形象。随着新博物馆学和戏剧艺术的发展,广大艺术工作者以及博物馆从业者应在新的诠释中把握文化脉络,回归到每一件展品和每一段历史中去,发挥强大的文化功用最终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摘编自王宇阳、崔珊《界定、特性、实践:博物馆戏剧的应用》)
材料二:
1957年,美国环境解说之父弗里曼•提尔顿在《阐释我们的遗产》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遗产解说的原理:“通过阐释,我们才能理解;通过理解,我们才能欣赏;通过欣赏,我们才能保护。”他认为,遗产解说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而是通过原始对象文物,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和叙事媒介,去揭示展览的涵义和文物的关联。2022年,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一文中提出:“加强中国文物价值的科学阐释与解读,打造中国文物国际表达的世界窗口,努力实现从‘听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再到‘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的国际话语权转变。”在博物馆进行戏剧实践,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一种文化再现形式。
(摘编自顾欣桐《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戏剧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的博物馆戏剧突破了空间和内容的限制,而狭义的则围绕具体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在博物馆相
关空间中开展戏剧实践。
B.广义博物馆戏剧强调与文旅相结合,侧重满足商业需求,狭义博物馆戏剧则注重进行文化传播与教
育,以达到宣教目的。
C.大英博物馆在重现古埃及祭祀仪式时,不仅复刻道具,还校验台词的象形文字转译,体现博物馆对
戏剧内容真实性的追求。
D.彼得•布鲁克认为戏剧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生活真相并激发思考,博物馆戏剧也秉持相似理念,重视
基于信息所产生的启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与长沙博物馆的“红楼幻境”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均强调
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B.博物馆戏剧能让观众在参与中自主建构历史认知,观众可以基于自身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达成对历史
意义的多元化理解。
C、弗里曼•提尔顿关于遗产解说的原理可以为博物馆戏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我们理解博物馆戏剧
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
D、博物馆的戏剧性表达是城市品牌塑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及文物活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中华文
明风采的有效实践。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博物馆欢剧“真实叙事与教育阐释的结合”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河南博物院策划并推出的“唐宫夜寝XR大空间沉漫展”,观众只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便可一秒
穿越至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洛阳,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完美交融。
B.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的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
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活起来”“潮起来”。
C.博物馆戏剧《破晓》是以东北抗联史为内容,通过“赵一曼书信”“杨端宇印章”等展陈器物串联
起观众对于东北抗击日寇的感官记忆,重启观众对历史的感知。
D、《乐动敦煌》运用琵琶、阮等民族乐器及仿古音色,结合胡旋舞、腰鼓舞等,再现敦煌壁画乐舞盛
景,以全沉浸式的呈现方式,演绎西域少年追寻艺术的传奇故事。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戏剧这一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思考?(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匈牙利自行车
冯骥才
孟大发一直盼着来一笔意外之财,使他平淡拮据的生活像通上电的灯泡那样陡然辉煌起桌,但好运气像与他隔着千山万水。直到有一天,有关部门处理一批所谓“无主”自行车时,他托了人,仅仅花了四元钱就买到一辆匈牙利“钻石”牌的自行车。
这天,他骑车上班,忽然感觉旁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