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6940字。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检索整理诚信的经典论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正确理解和评价诚信行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3.结合具体事例和自己生活经验,明白诚信的意义,做诚信之人。
【重点难点】
1.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掌握演讲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诚信美德。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诚信典故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信,诚也。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信”的基本内涵: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3.导入新课
“信”即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在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诚信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可,国无信不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去探诚信、说诚信、宣诚信,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二、任务:引经据典解“信”
任务要求: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古代先哲在思考“信”时,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古今的道德楷模践行“信”的美德、品行令人景仰。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并按标准分类。
分类提示:可先按类别划分为观点类和事例类,再一步划分为“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也可以将所有资料划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类。
1.活动一:“诚信”成语我来填
一言九(鼎) 一言为(定) 一(诺)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