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5970字。
23 《孟子》三章
◎文化自信: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感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与句式,以及文中的名言警句。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审美创造:体会孟子文章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难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第23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三、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