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0630字。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共同体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守正”,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作出的选择和结论;“创新”,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勇于进行实践创新。守正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恪守正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实事求是,要求真务实。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进入新时期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而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
(摘编自《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工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各项活动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
B. 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必须要辩证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与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一致。
C. 从江森海介绍二十四节气给西方人的成功案例看,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
D. 外国观众通过《四季中国》的内容、音乐、片头动画,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魅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既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我党优良品格。
B. 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C. 从材料三中“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通过多渠道组合成全媒体故事 IP,就不再是一种故事形态产品。
D. 三则材料都以“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对象进行阐发,但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3. 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
B. 笃守正道,以新致胜。(《道德经》)
C.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传》)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和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品质,请结合材料一具体说明。
5. 班级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希望你能以《四季中国》为例来发表演说。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列出演说提纲。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指出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品质。材料二则聚焦于如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提出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并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全媒体传播。材料三以纪录片《四季中国》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西方视角和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错。原文只是说“通过他特有的西方式思维、视角来解释二十四节气,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降低了欧美受众的接受门槛,增加了作品的对外影响力”,并没有说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刚川上英雄桥
王顺秀
金刚川水刺骨寒,英雄架桥歌声喧;
炸弹刚落铁锤起,浪里打桩只等闲;
炸不垮,冲不断,满载胜利奔向前。……
金刚川是朝鲜半岛北汉江的支流,湍急的河水像一条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