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31题,约22850字。
2023 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人民文学》等刊物不断推出有关历史或现实的纪实性作品,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开始引人注目。学界广泛热议,试图探讨它的文体边界和特质。所谓“虚构”和“非虚构”,从本质上说,是以“真实”作为区分彼此的标准,而文学上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真实来比照。即使是各种非虚构的作品,在经过作家的叙事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也都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因此,“非虚构”与其说是一种文体概念,还不如说是一种写作姿态,是作家面对历史或现实的介入性写作姿态。
纵观文坛近年来的“非虚构写作”,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主要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像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二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重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彼得•海斯勒的《江城》等。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的身影通常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们时而观察,时而缅想,时而喟叹,时而思考,不断地构建各自的故事,明确地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作家们在叙事中的自我介入是直击式的,不是经验转述式的,还通过叙事本身不断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质询或真相推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实感,使作品体现出一种灵活而开放的审美特征。
“非虚构写作”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作家在选择叙事目标时,都有着某种“跨界”探索的冲动,希望传达文学在审美之外的某些社会学或历史学价值。作为一种介入性的写作,“非虚构写作”既不回避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图,亦不掩饰作家自己的现场感受和体验,甚至对各种相互抵牾、前后矛盾的史料所作的判断和取舍,都进行如实的交待。这种开放性的写作姿态,表明作家们已不满足于纯粹想象的写作,而更愿意积极地沉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各种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彰显自己的精神姿态和理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载体。
“非虚构写作”限制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过度强调作家自身的所见所闻,或受制于各种既定的史料支撑,在具体叙事中,作家们必须更多地顾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必须尊重各种生活应有的内在逻辑,因此,作家的主体意识很难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张扬,也很难拥有像鲁迅所说的“天马行空”式的精神境界,叙事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摘编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
材料二:
非虚构写作的具体内容不是凭借一般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想象,而是立足于真实的现实事件,但这种写作就其实质而言依然是文学,它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理所当然地还是审美,而审美则必然对具体的现实形成一种艺术特有的超越。遗憾的是,大多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虽然也强调这种写作的文学性,但对此种文学性的探讨分析却主要局限于文学的形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上的“真实”不是纯粹的客观真实而是艺术真实,以它作为标准来区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将导致二者文体边界模糊。
B. 不论是历史类的非虚构写作,还是现实类的非虚构写作,都在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感,但是作家在叙事中自我介入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C. 大多数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因为否认其作为文学作品具有的审美特质,所以只停留在对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这一层面的探讨上。
D. 材料二的作者引用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作品的评价,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并不需要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在梁庄》以介入性的写作姿态,呈现了重要的社会现象,实现了“跨界”探索,是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审美载体。
B. 在虚构写作中,作家可以充分张扬主体意识,呈现天马行空的想象,不需顾及生活的内在逻辑,从而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C. 根据洪治纲的认识,作家如果缺少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和思想,不赋予作品审美的特质,就难以创作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D.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能力让作品中的人物说出他们最痛苦的经历,这应该与她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巧妙的社会调查方法有关系。
3. 下列对非虚构作品的表述,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问题意识”的一项是( )
A. 李娟写《羊道》时住在牧民家中,又跟随他们放牧、转场,意在叙述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以及生命诉求。
B. 贾平凹走访甘肃定西,写就《定西笔记》,借以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定西形象,打破人们对西部区县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认知。
C. 王树增为了揭示国民党必败的内在原因,创作《解放战争》时,查阅了国共双方的大量原始资料,吸收了中外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
D. 《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中,阿来在塑造人物个性、还原生活细节上都颇费周章,力求鲜活地呈现班滚和贡布郎加的神勇气质。
4. 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种非虚构写作,其介入性写作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下面的节选文段简要分析。
(目睹带工老板虐待芦柴棒等女工后)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5. 请结合材料,谈谈非虚构写作应当如何实现作品的“真实”。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全面分析非虚构写作的特点、问题意识及其审美特质,探讨了这种写作方式的文体边界和艺术价值。文章指出非虚构写作不仅追求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感,更强调文学的介入姿态和审美境界。它分析非虚构作品如何突破纯粹想象的界限,面对现实和历史,力图赋予作品社会学或历史学的价值。同时,文章也讨论了非虚构写作所带来的限制和挑战,尤其是对作家想象力的束缚。整体上,文章阐述了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性与社会介入之间的复杂关系。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截然不同”错,材料一第二段“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可见在叙事中的自我介入都是直击式的。
C.“因为……所以……”因果关系错。据材料二第一段“遗憾的是,大多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虽然也强调这种写作的文学性,但对此种文学性的探讨分析却主要局限于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上,从而对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本质或多或少形成一种遮蔽”,可见是因为局限于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故而遮蔽了审美本质。且“否认”说法武断,有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
D.“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并不需要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错,材料二最后一段“心灵感受到的真实依然是通过活生生的具体事物的真实来加以体现的,只是这种真实并不必然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关乎读者的心灵感受。且原文的“不必然”也不等同于“不需要”。
二、现代文阅读Ⅱ(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鱼
韦如辉
老话说,不打不相识。此话不虚,母亲跟韩桂枝就是这个样子的。
时间要回到 N 年前,我还小,刚记事。
夜里,下了大雪。雪还没有成团往下掉的时候,家里的座机突然响了。母亲的一只脚才伸到被窝里,哎呀,这是谁呀?母亲慌忙把那只脚从被窝里抽出来,趿拉着棉鞋,来到电话机前,伸出手又蜷回来,好像面前是一块烧红的铁块。上一次,也是夜里,电话响了,父亲从工地的脚手架上掉了下来。
姨奶明天要从武汉来。母亲长舒了一口气,打开门,成团的雪,从天上没头没脑地砸下来。
姥娘走得早,母亲是姨奶一手带大的。自从母亲成了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