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236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 1949 年 8 月 18 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选择在八月五日发表,与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彻底失败直接相关。
B. 毛泽东认为伯夷不应当与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一起受到人民的赞颂。
C. 材料一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可以利用这件事来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
D. 雅尔塔会议后,为了执行雅尔塔会议有关牺牲中国来谋取美帝国主义利益的秘密协定,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但两位作者对原因的表述有所不同。
B.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对象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C.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关系不大。
D. “司徒雷登”与“不列颠尼亚”的离开,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 )
A.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4. 作为一篇家喻户晓的政论文,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文体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5. 材料二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以毛泽东的政论文为主,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材料二则从历史角度梳理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历程,强调了中国的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不可阻挡。两则材料均以“别了”为关键词,表达了对帝国主义欺凌史的彻底告别,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错,张冠李戴。由材料一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可知,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不是由作为大使的司徒雷登制定的,他只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
C.“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可以利用这件事来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错,曲解文意。由材料一“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可知,原文说的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而不是“来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
D.“雅尔塔会议后”错,由材料二“1945 年 4 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