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3份)
- 资源简介:
约8660+9080+6960字。
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村即事
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①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注释】①石阑,栏杆状的岩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飞”字赋予崖壁上苍翠的青松以动感,有力地凸显其傲岸挺拔的姿态。
B.诗人认为山村与喧嚣繁闹的尘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山村环境幽深宁静。
C.山翁邀客对饮、谈吐不俗,足见山翁率性豪爽、不同凡俗,与诗人情谊深厚。
D.诗歌描绘了秀丽的山村景象,层次分明,富有诗意,体现了诗人散淡的情怀。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颔联、颈联所用意象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任选两个,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①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鼓斜。葵麦迷烟处,问离果孤燕,飞过谁
……
诗歌专题训练--------诗情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期间他巡查富阳,至桐庐,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②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垂钓于富春江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过”字领起“沙溪急”等三句,节奏轻快,使画面流动起来,概括了沿途景色和主观感受。
B.下片前两句运用叠词和比喻手法,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形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喜爱。
C.下片用严子陵典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用周瑜典故的目的一致,都是自比,抒发功名未就之情。
D.本词上片重在写水,下片写山,融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将人生感慨寓于水光山色之中,意味隽永。
2.后人评价此词“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炉”,请谈谈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韬光禅师①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B.中间四句,东西南北前后上下,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
C.尾联,实写“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
D.全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禅韵缭绕。
4.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理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
2025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咏物言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放白鹰两首(其二)
李 白
寒冬十二月,苍腐八九毛①。
寄言燕雀莫相啅②,自有云霄万里高。
鹰
罗 隐
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
俊通③司隶职,严奉武夫官。
眼恶藏锋在,心粗逐物殚。
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
[注]①八九毛,始获之鹰,剪其劲羽。②啅,鸟鸣,这里有聒噪之意。③俊通,精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写刚被捕获的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鹰不能展翅腾飞而去。
B.聒噪的燕雀不理解鹰的飞上云霄之志,“莫相哼”表达了诗人对燕雀的态度。
C.罗诗写鹰近来脂肪增多,习惯了养尊处优而不肯尽职,驱遣它也就不容易了。
D.李白以鹰自况,而罗诗中鹰的形象让人联想到那些一直不忠于职守的武将。
2.李白和罗隐对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春寒
宋代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①。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咏白海棠
《红楼梦》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农历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3.下列过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诗描写二月巴陵凄风冷雨,紧扣标题,也暗示了动乱的社会背景。
B.陈诗中诗人一怯自己弱不禁风,恐染风寒;二怯海棠在雨中不开花。
C.林诗首句写看花人与花保持距离,为下文看花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