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例翻新“三法”
作者: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陈立军| 时间:2004/10/15 4:42: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许多学生一写议论文,就为论据的选用大伤脑筋。抓耳挠腮之后,不是让文天祥、周恩来、雷峰等人物凑合,就是翻开论据手册一类的书东寻西找,粗制滥造,读来令人乏味。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阅历较浅,在写作中总运用新材料是很难做到的。翻看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往往不是在选用新材料上取胜,相反,他们大多也是选用旧例,却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何也?以下三法不妨一用:
一、变换叙述或阐述的角度
许多旧例,如果我们能抛开其惯常的叙述或阐述角度,或变换风格,或转换人称,或改变视角,便能一扫陈旧之感。请看: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瞑目。(《勿以好恶论断之》)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惟亲者之鉴。(《甜蜜负担》)
诸葛亮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捕捉理性的灵光》)
这三段文字,都是写诸葛亮与马谡的故事,一个从诸葛亮如果不听马谡的信誓旦旦这个角度阐述,一个从诸葛亮糊涂一时,重用好友马谡的角度叙述,一个则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因其阐述的角度不同,虽然这三段文字是写同一个事例,读者一点也不觉得陈旧和雷同。
二、选用新巧的形式
旧例虽旧,如果能换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就会在读者面前再现一张新的面孔。设问、排比、对举等方法就是众多满分作文获得者常用的新巧形式。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一些精彩文段:
1、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枝干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放飞孩子》)
2、瞧瞧历史吧!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隽永文章;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那时花开》)
3、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 “贞观盛世”;楚怀壬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乏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这三段文字,或设问,或排比,或对举,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举了大量为我们所熟知的事例,因列举形式的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收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运用鲜活的语言
语言是内容的外包装。如果我们能用鲜活的语言将内容精心打磨,认真梳理,巧妙组合,也能使旧例的“含金量”大增。如: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精彩的。岳飞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李清照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相思的愁苦蕴于生命之中;苏轼钟情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狂生命。其实,一缕阳光透入,你会发现一杯清水中也会折射出七色之光,何况是你的生命呢?
这段文字用名言抒写名人,抒写生命的精彩,使文章主题鲜明,文采飞扬。
又如《你就是一道风景》中的一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有它的情韵,白雪也有它的风采。杨柳之婀娜、翠竹之秀丽、兰草之清幽、青松之壮美,任何事物都在大自然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不是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各有自己的锋芒。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你能说泰山不如峨眉,牡丹胜过兰花,北国不比江南?你不能。它们各有千秋。你芙蓉如画柳如眉,我满屋诗书自开颜,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有驰骋政坛跃马商场万丈豪情,我有小桥流水清泉明月淡泊心境。
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起笔于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落笔于个性纷呈的你我,用诗词点缀,让长短句交错,巧妙组合材料,精心提炼文字,灵活运用修辞,普通平常的事物,因了这鲜活、精美的语言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