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语文试题及其他

作者:鄱阳一中 饶芝山|  时间:2004/10/14 16:28:31  来源:会员上传  人气:
                   
  话说,某套标准试卷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问,梅尧臣的一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总为后人引用,这是想借以说明___。 

  A,任何人和事物各有缺憾 
  B,任何人和事物各有短长 
  C,任何人和事物各有千秋 
  D,对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各有所爱 

  以形象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生动可感---原本是挺好的诗句。但在试题中被生硬的分划为乏味的选项之后,不但消解了诗文阅读时的鉴赏乐趣,且引发了新的疑问---简单的一个选项,能够概括诗句本身所蕴含的韵味么?抽筋扒皮式的“诗文分析”、简单条框化的“文学鉴赏”,又怎能够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文学本身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的熏陶”呢。 
  以上标准试题究竟该选什么?呵呵大家答吧。我且试着回答一下:观点一,前句突出了一个“逊”字,后句对应一个“输”字,说明突出的是万事万物都有不足,选A;观点二,梅比雪香,雪比梅白,中尤有“却”字表转折强调意,说明万事万物各有优劣短长,选B;观点三,腊雪洁白,寒梅幽香,说明万事万物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选C;观点四,梅香雪白,欣赏角度不同,便会各有所好,此因人而异,所以选D。。。 
  且不论这种分析的方式有多么的乏味,却问有谁能肯定地选出其中唯一正确的所谓“标准答案”,而绝对的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正确性呢?一句诗作所可能包含的内容,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够全然辨析,何况还是后人引用来借以说明的某个道理---脱离了作者当时的写作环境及其心理,脱离了诗句引用者引用时的具体语境,而单独拿出这么一句诗文要求辨析,这最终只能被沦为片面的猜测、曲解和教条化的思想束缚之中。 
  此题至少已经出现在两次大考中,绝对是正规考试试题。说起来,C项各有千秋,即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解释为各有存在的价值,这和A项各有所短成矛盾概念---其实都有以偏概全之嫌---于是,B项各有短长该是包容两者,为正确。所谓“标准答案”为A。但AB两者,孰错?其实不管怎么分析,关键还在于,诗句所能包含的内容岂止唯一的“标准”的一点呢,倘若有人想说明事物各有千秋时,引述此诗句,错了么?所谓的标准化试题之于学生,却往往只是付诸于凭感觉的猜测与片面化的臆断,这显现了现行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笔者接触过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现实中的情况是,当一堆的老师拿着考完的试卷,一般是不会立马就评卷的,因为,“标准答案”还没来呢,谁敢说都能做“标准”了,“标准答案”一出,教员心里就塌实了---至于什么题目有争议嘛,选ABCD哪个嘛,见仁见智的分析了,老师总比学生更会辩把,来几个全面充实细致无懈可击的论说过程,学生自然就知道,原来还是“标准答案”对呀……所以,该糊涂的,还是糊涂;教员呢,却一个个变的牙尖嘴利、雄辩异常了……这种“标准化”教育,弊病是明显的。 
  上面还只是就那一题本身的分析,也许分析未必全然正确,但这种模棱两不可的题目确是无数标准试题中的一个,也正是这种无处不在令人更为惶恐。文学章句魅力所在,恰是因为其所包容的东西,能让不同的人深受共鸣,为之所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都象现在许多教育内容一样唯一化了,诗句之美,何以体现?要都象考试一般专于字句去,审美的乐趣何以体现?要在这种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思路也模式化了,文学评论又何从谈起?争争闹闹二百年的红学,还能够成为显学么?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一当考上中文系,恐怕首先要做的该是先洗脑去…… 
  为教育而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王蒙习作入选高考试卷阅读题后,自己却无法回答相关提问;韩寒新概念作文入选试卷阅读题,自己也不能考个及格;也许就是梅尧臣自己,亦未必答得出这道题的“标准”……于是有个疑问:语文教育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语言学家么,这可能实现?就算培养了若干语言学家,又能造就多少个王蒙梅尧臣?如果让这种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充斥于中学学堂,该不是件好事。 
  归结到底教育是服务于成长,教育服务于未来,那就不该和现实环境脱节,不该死板得只能培养应试机器,不该走为教育而教育的路子,否则语文教育的意义何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