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鼓点
作者:浏阳十中 蒋腊梅| 时间:2004/10/12 10:25: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伴随着"笃笃"的敲击声,村前的石板路上蹒跚的走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那时,我正拿着一个弹弓固执的打着树上的雀儿。
村长把他领进了我们的教室,让我们叫他王先生。
王先生便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恩师。那时的我贪玩厌学, 他 多次找我谈心。可我执迷不悟,无动于衷。学校发下的课本经常被撕下折成一个个造型怪异的飞机四角帮。一个学期玩了,书也撕光了。后来在我又一次撕书时,母亲气不过,干脆夺过书一把丢进了火炉,熊熊炉火焚烧了我那残缺不全的书,也深深刺痛了我那怪戾的心,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伤心。没有了课本,那一年的我便不再上学。休学的日子里我又特别想上学。
门外响起了“笃笃”的拐杖声,这时候王先生似乎知道了似的又上门来了,他额头冒着汗,手里拿着这一学期的课本,他正和蔼的慈祥地朝我笑着,“好好读书吧!”
一股暖流直奔我年少的心房,心仿佛膨胀起来,觉得浑身充满了劲。我 开始发奋 ,可我简直是张白纸。王先生就编些有趣的儿歌教我们读。“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到冬天了,灰蒙蒙的天空飘起鹅毛雪来,他就带我们到屋檐下读“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水中都不见。”我就觉得妙极了,快活极了。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些奇妙、朦胧、扑朔迷离的感觉,这些感觉会沉淀在记忆的茫茫黑海之中,直到触及某一根心弦,还会突然浮现,然后象微风拂过静谧的湖面,涟漪向远处荡漾开去,于是 时光倒流,这个人又梦幻般地回到纯真、馨香、灵光闪闪、充满花朵气息的童年。
王先生让我拥有了这样一个童年。
幸运的是上了中学,王先生仍然教我们。他教我们 诗词是大声朗诵的,他对诗词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拐杖在教室里来回踱着,边朗诵边解释,教完我也就能够背诵出来了,最难忘的是王 先生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登北固亭有怀》。王先生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讲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着先生朗读、 思考、体味“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充盈胸际,人好 像一下子长大了,豪气冲天。
后来我得知 ,王 先生是在那个荒诞的年代,象其他正直的 知识分子一样饱受摧残,才失去了一条腿的。可他并没有对周围的人、事乃至社会流露出一点怨恨,始终是那么充满着爱和乐观。
正如我在他的陋室里见到的墙上的条幅: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清代洪应明《菜根谭》)我知道 对于任何苦难 ,以王先生的学养他都能泰然化解。 百炼成钢,化作绕指柔。
在这种巨大的精神鼓舞下,我深深的迷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周末,我常常往老师那间窄窄的破屋子里跑,一起谈论 ,更多的时候是听他谈,末了,我拿着他借我 的书,他 送我出来,陪我走过那条长长的石板路。“笃笃”的拐杖敲击路面的响声成为我人生旅途的鼓点,激励我不懈奋进。
受王先生的影响,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义无返顾的走上教育这条路。工作中,当我稍有懈怠时;学习中,当我倍感困惑时;生活中,偶有迷茫时,我仿佛又听到那“咚咚”的“鼓点”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
如歌的岁月中,我的耳边常常响起那如歌的鼓点。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又读了一遍边城。哭了,却不能放肆
老师你还能看到我的留言吗
看到了就加我Q吧 44193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