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在“感时”中的“伤别”——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重新解读

作者:深圳市葵涌中学 郭逢春|  时间:2004/10/11 21:34: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选有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中,王湾算不上是有特出成就的一个。但他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却得到同时代诗人们的激赏。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介道:“诗人以来,少有此句。”而玄宗朝开元年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亦有“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盛赞。那么,这句令王湾在盛唐诗坛得以占据一席的名句到底作何解呢?苏教版教科书的解释是这样的:“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涵自然理趣。”这种解释源自《唐诗鉴赏辞典》:“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说这句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这中间真的“蕴涵自然理趣”吗?“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何在?事实上,这样解释,在笔者读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意犹未尽的感觉。
  首先,这样解释忽略了诗中浓郁而又隐含的抒情性。古人道:“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诗,是抒情的艺术。在这里,人们往往只从炼字的角度赞赏“生”、“入”二字用得精当,而忽略了诗人在对时间的敏感中生发出来的寂寞无奈的归思,忽略了这句诗作为一个整体所蕴涵的抒情意境。试想一下:在烟波浩淼的大江中,诗人的一叶扁舟是何其渺小;拂晓时分,一轮淡漠的红日正从遥远的入海口朦胧地升起;诗人或许醒来好长一段时间了,江水碧绿,残夜微凉;此刻,诗人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也感觉到了时间的静寂;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也即将开始,然而诗人还将继续这孤独无奈的漂泊。本来,初生的海日与江岸春意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的美好,代表的是新的希望,但此刻诗人前路渺茫、归家无期,甚至连一封家书也无从寄出,于是诗人的心灵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对照,于是一种隐隐的酸楚与刺痛情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而诗人的这种独特的感受,与所谓“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次,诗有“体格性分之殊”。唐人尚意兴,宋人尚理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亦说道:“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论断无疑是鞭辟入里的。作为情感的审美表现,初盛唐的诗歌追求的就是以诗人的情感、神思统摄物色万象,使之呈现为富有韵味的意境,往往具有一种与时代相辉映的雄浑壮大之美。那么,什么是理趣?简单说来,“理趣”就是哲理的意味。就富有理趣的古诗所言,我们(包括学生)非常熟悉的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偶感》等。所以,如果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放在盛唐气象这个大背景中来理解,它也是重在意兴,而不应该是理趣。
  再次,这种隐含在“感时”中的“伤别”,作为诗人的一种情感元素,它的呈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始至终贯穿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例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传唱的名句,都蕴涵有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相同的乡愁主题,和相似的漂泊意象与意境。从这一点看,王湾并不孤独。因为在他之前与之后,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诗人,有过相同的感悟,只是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一样罢了。或许,甚至连片言只语都未曾留下,只是在某一个无名的山丘上,有过一个目送归鸿的背影,消失在薄暮时分。可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与所谓“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也是不相干的。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阅读理念同样适用于古代诗歌的教学。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特别是古诗,一方面形式短小精美,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含蓄,情感真挚醇美,往往要在精短的篇幅内神摄自然万象、营造抒情意境,以极少的文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更难为的是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落窠臼、翻奇出新,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与才情;另一方面,我们的接受者又有着文化知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语言感受等多方面的局限。所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显得犹为重要。“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陶渊明的读书境界。钱梦龙老师在《致青年教师》的文章中,也曾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老师。事实上,读一篇好文章或者一首好诗,本来就是人生的一件赏心乐事。以上笔者对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的重新解读,不是为了争一句之得失,而是试图做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从而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千古岁月 于04-22 21:59发表评论: 第1楼
  • 好好 太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