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章五步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15 8:12: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可以说是其中的窗口和支柱。阅读能力又是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同时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有较强的综合性。步入高三后,时间十分紧张,如何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尽快提高阅读水平,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要想快速而有效地阅读,准确地筛选信息的关键是吃透原文,即真正读懂原文。读懂原文是阅读最基本、最简便、最笨、又最聪明的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成绩的关键。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注意统观全文,把握整体。这里我向大家介绍简便易行的阅读五步法:
  第一,粗知文章内容、把握主体。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对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等进行粗略的扫描,做到粗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体。
  第二,概括自然段意思,分析作用。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内容,读懂全文至关重要。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分析文章结构,合并相关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在弄清全文哪些是主体材料,哪些是支撑材料,哪些段落是过渡材料的基础上,总观全文,分析全文结构特点,合并相关段落,划分段落层次。这样才能理清文章的脉胳,分清文章的主次。
  第四,分析主体,概括中心。主体材料不等于中心,主体材料有的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方法,有的则是一个中心话题,因而对中心话题这类材料还要加以分析综合,分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找出表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或对关键性句子进行分析、压缩、概括,最后提炼中心。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又弄清了全文的框架脉胳,才能真正读懂全文。
  第五,分析特色,抓住妙处。每个作者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思考的角度就不同,写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更不会相同。不同的文章自然各有各特色。因而抓住文章的写作特色,对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帮助。
  以上为阅读整体把握五步法,读懂了文章,才能为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打好基础,才能根据题意要求做好题、做准题。
  【文言文设题在静悄悄地变】
  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阅读有了些变化,句子的翻译改为主观题,而其他五题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因而平时就要注意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真正读懂,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分析文言文历年高考题,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第一,选文都是比较浅易的史传文,基本能读懂,至少能读懂80%,过去选文选自一本典籍,而且以记叙为主,从2003年开始选文出自两本典籍,一叙一议,富于变化;过去人物形象始终一贯,如今选文中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文言文增加了议论,加大了阅读的难度。
  第二,文章第六题都是翻译,这道题马虎不得,是真正检查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必须一字一词一句,用直译法去翻译,要做到“信”:紧扣原文意思,不得有偏差;“达”:译文要通顺,不要疙疙瘩瘩;“雅”:要注意语法修辞,使文句优美流畅。
  第三,其余五题均采用标准化样式,四选一。顺序为考查:实词、虚词、文句、对全文理解分析、对人物评价。
  要想做好文言文阅读,只有在平时多下工夫,高三复习时,不要急急忙忙先做课外题,而应先复习好课本,把一至六册的文言文有计划地一课课翻译一遍,不会的地方弄懂,跟着老师把文言文有关知识复习好,再去做课外题,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提高成绩了。张赟同学所介绍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说是把课内与课外非常完美地结合起来,她在高考中答题漂亮当然不出意外。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析】
  诗歌鉴赏在高考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规律:
  第一,题型特点。2002年前均采用选择题,而且是单项逆选题。2002年开始则由考生对提供的作品自己作出鉴赏和评价。
  第二,选材集中典型。选择的诗歌一般为短小的较浅显的古代诗、词、曲。唐诗、宋诗、元曲都曾在高考中出现过,而唐诗选得更多。从1999年开始选材出现了新诗。
  第三,考查趋于综合,阅读要求提高。考查的角度从作品字句的理解分析、鉴赏,提高到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总体评价,而且由一首诗的内容、形式、表达技巧到与几首诗的比较综合,考查的角度从微观的分析理解到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综合性评价。由考一题到为两题,由古诗扩展到现代诗。从2002年开始,由标准化试题过渡到由考生对提供的作品从形象、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鉴赏。有时要求全面鉴赏;有时也可以就某方面作出要求;有时还要求结合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鉴赏和评价。
  第四,分值比重加大。由1994年的三分到9分,现在达到10分(包括名句默写)。
  第五,鉴赏题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范围包括词语的选择与意境分析;词语含义的把握与技巧的分析评价;作品重要句子的分析、赏析;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修辞格的辨析与诗的意境的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辨析;作品的风格特色评价;作品与写作技巧的分析评价;作品结构特色的分析评价,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