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着急,往下看!”——例谈导读解惑艺术之一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30 21:59: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晋平公问(于、其 )师况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况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于)君乎?”
师况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
学生一开始做答,就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于”、“其”两派,彼此不让,争论不休。
“别着急,往下看!”老师提醒。继续做题,“填‘矣’。”“填‘乎’。”异口同声。
“老师,‘何不炳烛乎’是什么意思?师旷所答非所问。晚就晚,不晚就不晚,他怎么反问了一个‘何不炳烛乎’? ”一学生插问。
“别着急,往下看!”老师再一次提醒。
当做到第三个空时,闹剧重演,只是“其”派先退了一步,让“于”派的同学就按“于”翻译一下“安有为人臣而戏(于)君乎”。“哪里有作为人臣而被君戏弄的”,情理上似乎讲得通。就在“其”派困惑不定之时,一学生说:“这句话就算可以这么讲,但就不会是‘君’讲的了。”终于达成共识,此处填“其”。
学生欲接着往下做,老师提醒:“别着急,现在看第一个空选哪一个?”“填‘于’!”又一次异口同声。问题似已圆满解决,闹剧似已彻底谢幕。
老师说:“别着急,再多看一句,往下看。”当看到下一句竟是“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时,同学们不由得“奥”了起来:原来如此。答案已在书上明明的写着哩!争论半天,白费口舌,抢着逞能反而弄巧成拙。
看完全文,填完空,老师问:“现在懂不懂‘何不炳烛乎’是什么意思了?”
“懂了。”
“为什么现在就懂了呢?”
“因为文后有一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还有,‘炳烛之明’是针对上文中的‘暮’而答的,天晚了是不是需要‘炳烛之明’?看似所答非所问,实际上是巧妙的利用了‘暮’既指天晚,又喻年老的特点,一语双关,巧喻妙答。”一学生补充道。
“好!这位同学补充得特别妙。妙就妙在他既能平静的往下看,又能冷静的有意识往上看,回顾上文,发现了上下文彼此照应的关键词句,把‘暮’、‘炳烛’和‘炳烛之明’连成一线,以一贯通,融为一体,而没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孤立的、静止的去理解一个词句。”老师小结道。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这里特别要注意一连出现两次的一个“且”字,说明平平读是暂时的,放过也是暂时的。读书最忌心浮气躁,急于事功,而贵心平气和,先整体感知,知其大意。如遇未晓处,暂且放过,耐心往下读,认真会意,及时回顾,前后勾连,以一贯通,“未晓处”最终还是会彻底知“晓”的,平平心就不再是平平,会因恍然大悟而欣然忘食。只看一眼就急于得出正确答案,往往会欲速则不达,欲逞能而实显愚,还是平心静气,前后勾连,多看一眼为好。阅读题的答案永远在阅读中,再多看一眼,答案就会自己出现。
于是老师导读的一句口头禅便是:别着急,往下看(多看一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