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

作者:黑龙江建三江红卫农场中学 冰点|  时间:2004/9/27 19:20:25  来源:原创  人气:
 
   就“读写听说”来谈一谈“思”。
   和其它实践一样,语文实践中的实践者和实践的对象分别是其主体和客体。就其实践过程来看,都离不开读写听说。读写听说既是语文实践的方式手段和工具,也是实践客体的能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读听以吸收,说写以阐发。舍弃读和听,无以广采博取集理 趣,舍弃说和写,无以阐幽发微,觅本溯源。然而,我们仔细想一想,读听也好,说写也好,它们无一能离开“思”。就说“读”吧,带着疑难去读,读前而思,展卷披阅释疑解难领会要旨品味欣赏,读中必思,合卷静思默想有何收益,读后犹思。同样,写也好,听也好,说也好,都是如此。
   我们不妨用联想设喻的思维方式来形象地解说“思”的作用。思是什么?是纽带,用以连接读说写。在思中进行读说写,我们才能真的做到读中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说写并重。应该承认,思与读说写连接的越紧密越协调,读说写的效果也就越好。古代学者就十分重视学思结合深思熟虑。思是梳子,她可以使丛生的怒发有条有理光泽可鉴;思是翅膀,她可以飞翔于四面八方,接通万水千山、贯连古今中外;思是问号,她可以促进我们往深广处探寻,不断破解一个个疑难;思是清泉,她不仅可以冲涤污秽荡除陈腐,还可以以甘甜清冽在她所流过的地方,滋润出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果实。可见,要化肤浅为深刻、化单薄为丰腴,化平淡为神奇,是离不开“思”的。
  做为语文实践所离不开的“思”,从整体上来看,究竟应当“思”什么呢?
  生活有热点,矛盾有焦点,球赛有看点,语文实践有知识点。语文实践的知识点,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读写听说,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娄也娄不尽。因此,语文实践十分丰富十分复杂也十分艰难。面对如此庞大芜杂的语文知识系统,语文实践显得扑朔迷离,关山重重,歧路多多。
  语文实践的知识点,就所要求解的主要对象,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来概括,就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用“物”“法”“理”来表示。和“是什么”相对应的是“物”,要明“物”;和“怎么样”相对应的是“法”,要明“法”;和“为什么”相对应的是“理”,要明“理”。思“是什么”以明“物”、思“怎么样”以明“法”思“为什么”以明“理”——以“三思”促“三明”笔者认为这就是语文实践的主要对象和目的。下面度分别说一说。
  一思“是什么”以明“物”。人们常说“啥呀”、“什么意思”、“到底咋回事”,又常说,实事求是,言之有物。就语文实践而言,其中的“是”和“物”即相当于“是什么”。“什么”可以包含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主要题旨。打比方来说,思“是什么”以明“物”是“本来”中的“本”是“皮毛”中的“皮”,是“体魄”中的“体”。其它呢,都是从这块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为此,必须去“末”抓“本”,吹“毛”求“皮”,顺“藤”摸“瓜”。表述时,应该用一句话精要集中地概括。这句话的获得,更多的时候,须要从众多的材料中去综合去提炼去浓缩。这里的“材料”可以指背景、开头、结尾、中心句和其它重要信息。思“是什么”以明“物”,就是从整体上准确地牢牢地提纲挈领。
  二思“怎么样”以明“法”。无规矩难以成方圆,无方法难以成篇章。上文所说的“什么”即“物”,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呢?表现时用了什么样的文式方法呢?对此,我们不但不可以回避它,还应该尽可能的明了它。不单单要明了每一类实践对象的整合方法,还要明了“这一个”对象的整合方法;不单单要明了读写听说思中每一类的一般方法,还要明了在“这一次”实践中所采用的具体文法;不单单要人别人解说中或者书本中明了,更重要的是要自己用心揣摩领会梳理比较联想想象并能应用它实践它。在实践中学用、学以致用,用以广学。这一次语文实践应该如此,语文实践在整体上也应该如此。语文实践较之于其它社会实践来得更直接更方便。因此,自觉地勤勤恳恳地坚持不懈地去读去写去听去说去思,去究根问底,底去探寻其源,才会由于思明“怎么样”而得其“法”,才能思得真切实在洒脱活泼。
  三思“为什么”以明“理”。“物”是河流,“法”是桥梁,“理”是俯视它们的眼睛。“明物”“明法”是求其然。之后,我们还要紧接着问几个“为什么”以求其所然。例如,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和那样做各有何利弊得失。在我们深入一步思考和探明了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实践就可以一步步走出狭隘片面性、和肤浅,就会因为具有理性为主理论的光亮而一步步地走向高尚广阔和深刻。似乎可以这样说,那些盲目的简单搬家重复的效率低的语文实践,主要症结就可能在于缺少恰切面科学的理论的正确指导,还没有获得自由和解放,还被迷雾束裹遮拦着,仍处于迷乱不清的状态之中。
  思路、思路,“思”方能得其“路”,方能寻得“出路”。语文实践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呢?历时多年的语文教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和它们一一相对应的“物”“法”“理”应当是语文实践的主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三个境界。还是让我们把握主体循序渐进,不断登上这三个阶梯,不断完成这两个跨越,为语文整体实践的大厦添砖加瓦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