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话题多一点“亮色”——与刘万春老师商榷

作者: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 魏名宝|  时间:2004/9/22 12:51: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读罢《作文报》上刘万春老师《"四新"让你登堂入室--关于高考作文"创新"》(《作文报》高中版2004年3月22日第12期)颇多同感,获益匪浅。刘老师的"立意新""文体新""选材新""布局新"分析浅显易懂,实用性强。但是,有一点。笔者读后颇疑惑,即"立意新"中谈到:"那么,如何在立意上创新呢?首先,要用逆向思维选立意。这种思维方式,我们都很熟悉,在学习思考问题时也经常用到,逆向立意最大的好处就是会使你的观点'鹤立鸡群'。"
  刘老师在谈到立意如何创新时使用了"首先"一词,这说明他谈的"立意创新"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还有其它方法。在这里就应该写出"其次"或"其它"方法,但是,遗憾的是,笔者在文章中只读到"首先"之后的例子--刘禹锡《秋词》,并没有读到表示"第二种""第三种"……抑或更多的立意创新的方法。这里颇使人感到些许遗憾。
  这一点且不说,更重要的是刘老师"如何在立意上创新呢?首先,要用逆向思维选立意"的观点,不甚苟同。
  大家都知道,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思维,它与正向思维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打破正常的顺向思维,而与之相反。譬如别人说"东",而逆向思维则说"西"。前几年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就使用过这两种思维方式立意,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等。这种命题立意打破常规,反向拟题,别出心裁,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获得了高分。
  但是,笔者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的研究认为:话题作文应该慎用逆向思维出新意的立意方式。这是由话题作文的特点决定的,话题作文给了考生"四自"的开放性条件--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选材自定、题目自拟,"话题"自由性已经相当宽泛。但是,在宽泛之下又有显性的或隐性的限制--"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隐性限制在后文对五年高考题分析中会看出)。这样可以说,"话题"成为"人人可用"的立意,但是又不是一个被"个体所用"的立意。考生必须在这个话题之下,将话题由大化小、由虚化实,运用多维思维方式,确立一个适合自己写作、带一点"亮色"的立意,就可以说在立意上具有创新,而且这一点,每个考生也不难做到。
  如果按照刘老师所说的"如何在立意上创新呢?首先,要用逆向思维立意"来创新,对一般考生来说,他们的作文很可能失之偏颇,甚至离题。
  下面就五年来高考作文题略作分析:
  1999年"假设记忆可以移植",你可以写"移植"后的成功(正向思维),也可以写"移植"后的失败(逆向思维),这是科学实验。但是却不能写"假设记忆不可以移植"之类的立意,这种逆向思维立意就偏离了话题。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个一元判断,主要倡导新的思维方式,本题否定了一元、封闭、单一、唯一的思维方式。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只能是脱离话题。
  2001年"诚信",这是一个一元概念,类似以前的命题作文。你可以写:讲诚信,事业就兴旺(正向思维);不讲诚信,就会失败(逆向思维);也可以写对不诚信的人不讲诚信也没有错(逆向思维)。可以说这个题目用逆向思维就能易现新意。
  2002年"心灵的选择",这是一个一元短语。"选择"受到"心灵"的限制,并且"选择"本身也"限制"着自己,那就是"选择"必须是正确的。如果逆向求新,写成"选择"中没有"心灵"问题,甚或选择错误的--如考生写选择了"不救人"而"保全自己",这样的立意就大打折扣了。
  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或亲或疏,或正或反,都可以写对事物认知的影响。这是一个多元的概念的组合,可以运用多维思维,当然,也包括逆向思维。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有些文章的话题并不一定适合用逆向思维来立意。对一般考生来说,应该慎用逆向思维立意。
  笔者并非排斥逆向思维来创新,而是认为逆向思维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学会多维思维,沿着正向向纵深或横向立意,求深求新,寻求文章的一点闪光点,达到创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