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名师
作者:王宜和 时间:2006/9/27 12:11: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常听有人埋怨新中国没有诞生过教育家,这话当然过于偏激。但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没有诞生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饮誉世界的一流教育家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很难找到一位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叶圣陶式的小学教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看看我们增城市近万人的教师队伍,能称为专家、名师的又有几许?
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呼唤教育名师,日渐繁荣的增城呼唤教育名师,新世纪增中蓝图的描绘呼唤教育名师。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呢?朋友们,让我们勇敢地接受时代的挑战,承担起教育的历史重任,不断地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争当教育名师。
当教育名师,就要有超越世俗的高远的追求。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自己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优裕的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这种面向社会底层而又超越世俗的精神,正是陶行知所以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之一。试问今天在座的朋友们,有没有这种精神?也许,当我们为眼前的一些功名利禄孜孜以求时,我们离教育家的精神境界已经不止十万八千里了。
当教育名师,就要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一位真正的名师,应该是一棵“文化大树”。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他能够担任中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还特别擅长写作;他生前不但写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而且还为学生写了一千篇小说、童话和故事。其实,不只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有教育家无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巨人。因为只有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峰,才可能有恢宏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的平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中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无论是对传统的国学精华,还是对当代的世界文化,都缺乏深厚的功底。因而,一切有志于成为名师的同行们,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问家。
当教育名师,就要有属于自己的富于创见的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敢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名师”不是人为的荣誉称号,而是客观的业绩丰碑和历史评价。这就决定了真正的名师的诞生靠的是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等待别人来“追认”。新的旅途已经起程,一切有事业心的朋友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不,“我”离名师究竟还有多远?然后,胸怀这一理想,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