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的思考

作者:湖南省宁乡县第一高级中学 喻海伦|  时间:2004/9/2 22:40: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读小学的时候,只知道语文是一门学科,要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会批评、父母会责骂、同学会瞧不起,于是背书、默字还是蛮勤奋的。后来长大了一些,可能是知识多了一点的缘故,也就试着咬文嚼宇地解释“语文”:大概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口语文化……但是总觉得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一直到自己当了语文老师,对“语文"二字也还是一知半解。于是也照着先生教我的模式教起我的学生来,至今虽不能说是桃李满天下,但学生还是有了不少的。不过对“语文”二字的含义还是不甚了解,以至于经常发表一些对“语文”的看法,引起同行的批判。     
  自《北京晚报》发表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文章后,这种想法更加突出了,虽然对文章的主旨不太赞成,觉得语文还不至于有那么大的作用,没有能力让整个苍生误尽。但对其中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则颇有同感。 
  之后,全国展开了一次关于“语文”的大讨论,“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十分的热闹,争了—年多,也没有什么结论,谁也不信谁,今后还大有争论的机会。近年虽然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教材也进行了改编,但人们对语文的看法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多大的提高。我想“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大家都可以来说两句,又大家都说不清,要改革的话,仅对局部的问题进行改革可能是难有收效的,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行彻底的改革。 
  根源在哪里呢?首先应从语文这个名称的确定来看。取名为“语文”,使得这个学科的任务太大,作为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把握,从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 
  中国本来是没有语文的,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中小学《学堂章程》,也就是有名的“壬寅学制”,没有“语文”的说法,初小名之为“作文和习字”,高小名之为“古文词”、“作文和习字”,中学名之为“词章”。这个学制把我们现在的“语文”内容分散到了各个不同的时间段,从而目标显得比较明确,教学上易于操作。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癸卯学制”,初小名之为“中国文字”,高小和中学都名之为“中国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提倡白话文,名称上又有了一点变化,小学和初中,一般都称“国语”,高中则称“国文”,这种名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春,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决定把过去“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改为“语文”。“语文;中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规定“语文”一科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语和书画语的全面训练。听说,在当初将学科定名为语文时,就是争论不休,最后是叶圣陶先生以自己的解释而敲定。也就是当时的争论为以后几十年的争论埋下了种子,以至于越讨论越深刻越不能说明白其实质,越难把握其教学的方向,导致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说法,使全国无数的语文老师因此而抬不起头来。 
  目标含混不清,是语文教学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头,大家都是学“语文”、考“语文”。小学的目标,似乎还比较明确,一到初中、高中则十分的含糊了,语法、修辞、逻辑、文章在初中都有所涉及,似懂非懂,到了高中说是要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昵?不知道。又不敢有突破,大部分时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加之高考的压力又大,谁也不敢去创新。到头来,新课不像新课,复习不像复习,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烦躁,社会大加指责,天底下几乎没有几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即使有几个名师偶尔出现,大家学习的仅是一种思想,欣赏的仅是一种艺术。一到高考成绩出来,大家相差无几,又是谁也不信谁了。所谓的专家,不过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书匠而已。 
  看看现代语文教学史,竟然没有一本能真正指导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法”,大学的教学法,要么是东拼西凑,人云亦云;要么是虚张声势,严重脱离了实践。学几年教学法,一接触实践,才知道一无用处。 
  还有教材,中学各门课程大都是根据学科特点编写,唯独语文都是文选,说是把知识寓于优美的文章之中。但是,文章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肯怕没有一个是为了教学的,都只是为了表述自己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罢了。至于后人要将它作为教材,能否达到教学的目的,谁也不曾考虑过,我们也不能怪他们!至于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则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我们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某一个知识点,则不得不将一篇很好的文章肢解,涉及一点,不及其余,一篇好文章也在教学中被师生分析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了。因而有人把语文教学形象地比作解剖麻雀:一篇好文章就像一只鲜活的麻雀,语文老师则手拿解剖刀,告诉学生哪是肝胆,哪是肠胃……学生欣赏的仅是一只流着鲜血的死了的麻雀,哪里还有美可言! 
   再看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题、写作的特点……教参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你必须照着传授,不然,考试中你得不了分,那就是罪莫大焉。至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中纯粹成了无稽之谈。学生的创造性又从何谈起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依我看,就从“语文”二字着手改革,又是“人文性”,又是“工具性”,要教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篇章,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语文”二字担负不了这么多的任务。何不把语文肢解成几个小的学科,让它有更加明确的任务,教师也更具有专业性呢?比如把小学的任务定为语音文字,普通话要过几级,汉字能写几千,这样教学的目的就明确得多,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要好操作得多。至于其“人文性”则把大部分放到思想政治课中,在文学教学中只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没有了“语文”,自然也就没有了对“语文”的讨论,也就没有了语文老师的痛苦与因惑。即使还有一些讨论,也会是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容易解决得多,再也不会象现在的讨论一样玄而又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