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圣同行
作者:宋建伟 时间:2006/9/2 21:24: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精神的东西很要紧,精神的东西又实在很脆弱。现在的人们已不得不面对一个近似残酷的现实——竞争,于是,高明的领导也自然把它作为了一种治理的手段。一个苹果放在桌上,远远站着三个人,告诉他们,谁有本领拿到就给谁,这样,孔武有力的,智慧机变的就成了胜利者。此时,谦让就会造就悲哀,竞争是为了生存。社会也在呼唤公平、规则,但一旦素质的东西退化,这公平、规则的阳光普照每一个群体将会让人苦苦等待而不得。不顾一切地提倡竞争,正在强化着社会的一种功利机制,也在侵消着千百年来辛勤培育起来的为人的美德,民族文化中的敦厚、温良恭俭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特别要提一提的是年轻人)所不屑。
社会面临着两难。
当年,多少也受过儒家教育的韩非子对儒家的一套大为不敬,他毫不掩饰地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谁的拳头硬,谁就可以吃得肥肉。如今,社会是不是在延续这样的思维?但冷静一想,又有谁能否定,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光照历代的不是宽容仁爱,不是奉献牺牲?
“美的精灵呵,你以你的彩色/使你照临的人的思想或形象/庄严起来。”(雪莱《赞精神的美》)我想起了布鲁诺,面对脚下熊熊的烈火,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他面对前方,平静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我也想到了经历了国家制度剧变的俄国,普京上台后,左思右想,还是找回了当年苏联的国歌作为现在俄罗斯的国歌。精神的一脉潜在地支撑着一个人,也在支撑着一个民族,丢了,什么也不是了。
再回到教育这个话题上来。处于这个现实的社会,教育自然不能脱俗,但无论如何,这应是一块纯净的土地,它与神圣同行。或许,工作中类似出成果这样的评价可以退居后面一点,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人才,才是教育本质的追求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