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之探索
作者:全州县庙头高中 刘彬 时间:2006/6/30 18:57: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那一天,上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送别》这首诗。我想这诗的意思易明白,其韵味难理解,应该采取一种新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品味其意境,光靠讲评恐怕不行,应该让学生能主动地探索。于是,上课时,我先简要地解释了其字面意思,然后就讲述了此诗背景及相关故事: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十六岁时,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规矩,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上“赋得”二字,由于评卷标准严格,所以,此种体裁向来少佳作。此诗是难得的佳作之一。唐张固《悠闲鼓吹》记载,作者在这年入京,拜见当时名士顾况。起先,顾况看着这位年青的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言下之意却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可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却不禁大加赞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
讲完后,我在课堂上反复吟咏此二句,然后对学生说:“白居易当年十六岁写此诗,年龄与你们相仿,你们能明白这两句诗的妙处在哪里吗?”我想,理解这首诗不容易,就先从与故事紧密相关的这两句入手,让学生去琢磨。看着他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知道,他们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了。于是,我又指点他们说:“回去之后先查查相关的资料,或与他人一起探讨,多读多想,下节课我们来讨论,看谁说得好!”
第二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与以往不同,很多学生的脸上闪动着兴奋莫名的光彩。一开始上课,大家就抢着发言。我们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谈到了整首诗的妙处,谈到了“以景写哀,其哀尤甚”的写作手法,甚至还谈到了古人诗中的“伤春”一脉。有位吴姓同学还将《能改斋漫录》(宋吴曾著)中评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言简意赅”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这节课就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着……
这一节课上完了,但学生的学习并非到此为止。随后我在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许多篇写读此诗的感想文章,有的还颇有见地。而此后的家长会上,更是有不少家长都对我说起了学生回家与他们谈学习这首诗的情况。其中吴姓同学的父亲,一位工程师,给我讲了吴姓同学的故事。他说:“一天,孩子回家,晚饭时给我们提出问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旬诗的妙处在哪里?我说:‘这两句我从小就很熟悉,不就是说草生命力旺盛吗?’孩子想了想说:‘废话,送别写草的生命力旺盛干什么呀?’然后他就讲了老师你给他们讲的故事。我们又讨论了一阵,他也不大满意,就去查资料,直到夜深了,还不肯罢休。第二天,他早早地上学去,说他现在特别期盼快点上语文课,好将自己的心得与未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那天,孩子回家很高兴,吃饭时,得意地给我们讲起了这首诗的意境,还嘲笑我们以前是死读书,说他们班好多同学都比我们理解得好。他又得意地考了我们几个问题,比如‘最早用春草来写思归之情的人是谁’等。再后来,这孩子跟着了魔似地研究起唐诗来了,经常考我们,弄得我们疲于招架呀。”说完,他父亲笑了起来,眼里有点惭愧,但更多的是欣慰与希望。
送走了这位父亲,我陷入了沉思。其实,这堂课我讲得最少了,最初是因为意境深远,难讲,怕学生难以明白,所以才故意先用故事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要学生自己先查资料、理解。而后的课学生经过讨论,你的、他的理解互为补充、校正,大家也理解得很好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再讲什么了。哪里知道歪打正着,由此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讲得越少,学生发现得越多,成就感越强,越有兴趣。他们在课外探索到的知识比平时老师讲的还要多出几倍,甚至只是开了个头而已,在学习的同时又有了延续学习的动力。平时我们上课时惟恐讲得不多,不全,漏掉了什么。哪里知道,我们讲得越多,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就越小。你都有定论了,讲得清清楚楚了,还要学生探索什么呀?结果以为自己讲清楚了,学生掌握的却不是那么回事。就好象吴同学的父亲,真正的东西没有掌握,求知欲也没了,又怎谈得上“乐学”?
老师们总是对学生不放心,可如果我们平时帮得太紧,松手的那一天总会到来,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多讲也许会出好成绩的学生,但绝对难培养出真正素质优秀的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过关,但可以造就能力强的学生。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真正要培养的是这样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创新,从而在探求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保证他们将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毕竟,课堂上的时空是有限的,课堂应该成为指导、交流的场所,而课外的主动学习才是个潜力巨大的领域。让学生的心灵超越小小的课堂,在飞翔中体验求索的乐趣,它们会飞得更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