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南戏
作者:贺登川 时间:2006/4/12 6:47: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12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60年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又称戏文、南曲和南曲戏文或南戏文。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戏剧。它大约诞生于北宋末年。据明代祝允明的(猬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当时称之为“温州杂剧”。而徐谓《南词叙录》则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可知南戏产生于南北宋之交,温州是它的故乡。13世纪70年代,元灭南宋,南戏传播到北方地区,14世纪60年代末期,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发展,被称为传奇。它对后世戏曲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阅读技巧指导
1、了解南戏剧本特点:
南戏的剧本一般都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在第一出之前,照例有四句七言诗,概述和介绍剧情大意,这四句七言诗便是题目。题目与正戏演出无关,它是写在招子上,作广告用的。
2、了解南戏音乐特点:
南戏是联曲体的音乐结构,它所使用的曲调全为南曲,到了后期,由于受北曲杂剧的影响,才吸收了一些北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但仍以南曲为主。南曲的曲调分为引子、过曲、尾声三大类,按它们不同的声情分隶于各个宫调。南曲的曲韵因受南方土音的影响,故有平、上、去、入四声。
3、了解南戏脚色特点:
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无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即贴旦。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
三、经典作品举例赏析
《张协状元》
作品写书生张协在进京赶考途中遭劫受,为贫女王氏所救,并结为夫妻。王贫女筹足盘费,让张协再度赶考。张协一举成名,高中状元,便想抛弃王贫女。宰相王德用想招他为婿,也被拒绝。使得宰相之女胜花含羞郁闷而死。王贫女进京寻夫,被张协赶出大门,只好行乞回家。王宰相恨张协不识抬举,气死自己的女儿,要为女雪耻。当张协被任命为梓州金判别后,王德用便请求皇帝任命自己为梓州刺史。张协在赴任途中遇到王贫女以剑刺之,幸而被人所救,王贫女未死。后遇王德用和夫人,他们发现王贫女与自己死去的女儿长得像,便收为义女,一同赴任。在梓州,王宰相拒绝张协参谒,张协只得认罪,请求宽恕,结果仍将王贫女嫁给张协。
《张协状元》一剧,从思想内容来看,应该予以肯定,它批判了宝贵易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不少戏曲史上难是的资料,使我们能较全面地了解早期南戏的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和演出情况。
从戏剧结构上看,早期南戏不分“折”,也不分“出”。从头一直演到结束。舞台上没有幕布,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靠赏的唱、念和舞蹈来体现。作品的语言通俗,口语化,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作品把张协高中负心和贫女的不幸遭遇,予以交错对比的描写,生、旦与净、丑互相穿插、独唱、对唱、合唱、宾白、科介等多种表现手段结合运用,故事围绕中心而贯串始终,矛盾冲突此伏彼起,和宋金杂剧相比,已完全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
四、经典作品推荐
1、南戏的代表作《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称为四大南戏。“荆、白、拜、杀”四大传奇都具有质朴自然的民间创作特色,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由于它来自民间,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深受市民群众喜爱,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
2、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书生负心》、《王魁》、《赵贞女蔡二郎》、《李勉负心》
3、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司马相如题桥记》、《祝英台》、《浣纱女》、《风流王焕贺怜怜》、《崔莺莺西厢记》、《崔护觅水记》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