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面纱
作者:大李飞白 时间:2006/3/9 18:45: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流浪……”
更早的“子曰诗云”:“我要到那遥远的快乐之地,去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三千年念到现在。
大致同期的阿拉伯传说的一则故事不谋而同义。一个小伙子远行之际,自勉道:“沉香埋在森林,与普通柴火无异,一旦走出深山,便身价百倍。”
就这样,许多人一生在穿梭光阴的同时,也朝远方移动坐标。
当代尤炽。二三十年来的大开放,这种“适彼乐土”的愿望被“洋插队”的愤青们演绎得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广东人渡港澳,上海人奔东京,北京人在纽约……原始版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进化为“潇洒走一回”。
“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此去经年,遑计东西?
也许已牵手“在水一方”的伊人,当游子踏破那双千针万线密密缝纳的鞋;
也许遇到异国知音,当羁客千声万曲抚断家园的高山流水;
也许终于取得阿里巴巴的金银珠宝或阿拉丁如意神灯,当你已不再是你的时候。
追寻的志向与闯荡的胆魄诚然感动沧桑,人的一生确实也少不了追求幸福的选择及其历难经险的意志磨炼。但是生命有限,还没能奢侈到任意挥洒宝贵时光的地步,我们不能忽略初衷变现的成本与效益。“西瓜芝麻帐”不可不算,闯荡的付出与达标的效益之间,价值符号是“>”、“=”还是“<”。我猜更多的是“<”。
有人来到“遥远的地方”镀金,端调色板的手却端上调味碟;
有人寻见边陲“辫子长”的姑娘,叹一声漂亮的竟只是辫子很长!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言壮语,蹉蹉跎跎,不见下回分解。
即使功成的绿卡华裔,仍旧咏唱“我思念故乡的小河”,三分矫情杂着七分失落,于是名就的精英“海归”,重又投入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拂去八千里外的精采与无奈。
一位上海的博士说,美国在开发西海岸的过程中,有大批中国工人死在那里,有人计算过,在穿越西海岸铁路的每一根枕木底下,相当于埋着一副华工的尸骨,未来我们会死在休斯敦,每一台计算机旁将倒下一个中国的博士、硕士。(戚心源《博士云集的地方》)。
幸福美好与距离的远近并不成正比,而追求的代价与距离同步延长。这就是追寻的价值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假象遮掩真理。追寻的价值规律常被“天涯芳草”的“偶象”(个别偶然现象)蒙蔽。
因为遥远生神秘,神秘生梦想。梦想朦朦胧胧有五分润饰二分猜测三分改观不满现实的渴望。梦醒时分,梦中情人便化为遥远的姑娘。遥远的身影因其遥远不知引诱迷惑了多少欲望与幻想!
梦幻终虚,美在现实;与其望断天涯,不如蓦然回首。既然在那遥远的地方,定然有位好姑娘,咫尺身旁的“兰花花”,不也一样爱煞个人?
遥远的姑娘,只多一层遥远的面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